【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智库杂志: 如何对待两岸关系中情、理、法 | |
http://www.CRNTT.com 2015-07-12 00:29:31 |
协调两岸关系情理法问题的方向 1、情为基础,持续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会见国民党连战荣誉主席时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从历史看,120年前台湾被日本强占,台湾与大陆聚少离多,台湾社会长期经历了与大陆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宣传,虽然两岸人民共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两岸同胞骨肉相亲,但是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诉求仍然存在不少差异。“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特定的心态。”两岸民众在政治主张、制度选择和“台湾主体性”的认知上差异性更为突出。而从现实情况看,2000年后,国民党在台湾沦为在野党,主张激进路线的民进党上台执政,推行“去中国化”政策,通过激化省籍矛盾和“统独”对立谋取政治资源,在社会文化上造成了不利于两岸关系正常化的遗毒。台湾两党政治格局加快成型,政治生态的演变无疑加大了解决两岸关系问题的复杂性,政治人物往往挚肘于台湾选举政治的现实,立场左右摇摆,行事瞻前顾后,过分的信赖民意,而缺少大破大立的决心。比如,国民党在推动两岸政治协商上意志不坚决。马英九在2008年就职讲话中,曾提出两岸协商和平协议。但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步入正轨之后,马英九的态度明显转变,消极对待两岸政治协商,以时机不成熟、民意不支持等理由排斥两岸政治性对话,称两岸政治对话,目前不是最要紧的事,要有迫切性才谈。最近又感到两岸关系的大趋势难违,否认两岸“只经不政”,表示目前两岸已经有政治对话的成份,推说“过去五年两岸签定19项协议,也是属于政治问题。”虽然如此,我们也看到解铃还需系铃人,民情民意既是归宿点,也应该成为出发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既是建立在对两岸关系历史发展趋势清楚认识的基础上,也是形塑两岸民众共同信念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们庆幸的看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格局下,两岸交流的全面展开,两岸民间社会的力量被激发出来,两岸民众的生活、工作、价值观念有了越来越广泛的链接,正在逐渐形成两岸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事业,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基础,通过两岸一体化,两岸同胞完全可以形成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体认知,早日实现共同的中国梦。 2、理是关键,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放松 在两岸交往和两岸谈判的过程中,维护主权完整是最起码的原则,是两岸谈判的底线。一中原则,不仅是构建新的两岸关系需要恪守的公理,而且既合情,也合乎两岸的“法”,大陆与台湾的法律体系都无法回避而且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中原则”是两岸关系中最重要的交集,并且不能退让,在这个原则上退让,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大原则将背道而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就会失去意义。如果两岸关系成为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两岸是“一边一国”、“两个中国”或是“一中一台”,两岸的主权遭受分割,两岸都无法向民众交待,台湾当局的政治体系也将面临崩溃,不排除台湾出现大的动乱。两岸及岛内形势的不稳定将更加有悖于台湾人民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公道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连会上也重点论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性地位,他指出,两岸双方要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基础,深化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个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只要这个基础得到坚持,两岸关系前景就会越来越光明。如果这个基础被破坏,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可见,“一个中国”原则这个两岸关系中基本理性的重要性。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