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万亿债务置换 “拆弹”中国经济

http://www.CRNTT.com   2015-04-14 12:29:48  


 
  市场反应间接地说明了本轮博弈的结果。地方政府是明显的受益方,而银行也获益不菲,债务置换计划公布后,宁波银行、兴业银行等介入地方债务较深的中小银行陆续涨停。

  博弈总会有义务一方,分税制改革和“经营城市”时期,义务方是地方政府,而本次是中央。一位长期接触地方债务的人士对《南风窗》记者分析,中央政府的目的是“以时间换取危机转圜空间”。当下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节点,如果债务危机此时爆发,必将重创银行体系,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本轮置换以国家信用背书,拉了地方政府和银行一把,整体而言是利多于弊。

重构信用

  但任何事都会有成本。3月27日,财政部长楼继伟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在全国人大评估通过后,财政部可能进行更多债务置换。就在表态当天上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9月到期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升至3.65%,为1月4日以来最高。国债收益率上升,这被解读为是债券供给泛滥的担忧所致,但换个角度可以理解为,债务置换是在透支中央政府信用,因此国债收益率才会上涨。在欧债危机中,南欧国家的国债收益率一直居高不下便因国家信用被透支殆尽。

  当然,中国的国家信用距离“透支”还异常遥远,作为世界上财力最雄厚的中央政府,中国解决地方债问题的能力也不应受到质疑。按照楼继伟日前透露的数据,中国政府的总负债率大约在40%左右,这个负债率远远低于60%的国际风控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化解债务危机的过程中,中国还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推动财政改革。那么,如何改革?

  一个必须关注的历史问题是,中国地方债务的混乱,很大程度都和当初对地方举债的过度限制有关。以原《预算法》为例,其第28条要求地方各级预算不得列赤字,并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地方政府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变通”,比如设立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以企业形式借款或者发行企业债券,或者把城市建设的任务分派给职能部门或其下属国企,变成每个局、委的下属单位都在举债。而一旦银行信贷收紧,地方更求助于信托、银行理财等短期融资渠道。最终,中国的地方债举债形式变得“千奇百怪”,管理混乱,中央“摸底”半天也未必能摸得清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