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为何中日经济高度依存无助于改善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4-09-15 09:39:08  


资料图:2007年12月1日,首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树根 摄
  中评社北京9月15日讯/为什么中日经济依存日益紧密,然而双边政治安全关系却在不断恶化?这不仅是决策者和民众感到十分迷惑的现实问题,也对冷战后全球化相互依存增加冲突成本的主流学说构成严重挑战。学者张云今天撰文《为何中日经济高度依存无助于改善关系》,就此进行了一番分析:
 
  在2006年执政后不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中日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然而八年后的今天估计没有人会认为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甚至有人说中日目前属于“战略互损”关系。
 
  2007年后中国一直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2012年双边贸易额为3337亿美元,约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20%(日美贸易额比重为12.8%)。同年,日本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国,在华日本企业2万多家,居各国之首。然而同一时期,中日关系却跌入了邦交正常化后的最低谷。
 
  为什么中日经济依存日益紧密,然而双边政治安全关系却在不断恶化?这不仅是决策者和民众感到十分迷惑的现实问题,也对冷战后全球化相互依存增加冲突成本的主流学说构成严重挑战。
 
“经济依存无用论”的流行
 
  安倍在今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把现在的中日关系类比为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暗示经济高度依存对于阻止军事冲突无用,这让国际媒体感到哗然。然而持有类似的“经济依存无用论”在国际上并不乏同调者,2月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把目前东亚的局势比做二战前。这听上去好像也很有道理,东亚内贸易依存度的确从30年前的约30%增加到了现在接近50%,东盟(亚细安)国家对于亚洲的出口总额占据了东盟整体GDP的65%,但是东亚地区的政治关系发展并没有如同经济依存度那样成比例地同向发展。
 
  乌克兰危机后,美国前国务卿希拉莉把俄罗斯总统普京比做是希特勒,暗含的逻辑是冷战后俄罗斯与欧盟美国不断增强的经济依存,并没有能够阻止俄罗斯的领土野心和民族主义膨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