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 |
中评论坛:梁振英如何平衡经济民生 | |
http://www.CRNTT.com 2012-04-27 00:17:56 |
吴秋北: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呢?我认为,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善民生。香港经济发展传统上一直靠“四大支柱产业”(旅游、金融、专业服务、贸易),占香港近七成的GDP以及约六成劳动人口。但如今四大产业优势渐失,我们不能再依赖这些支柱,更不能只靠金融和地产支撑经济增长。香港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化,急需做出调整。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在金融海啸之后提出六大优势产业,包括检测和认证产业、医疗产业、创新科技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环保产业及教育产业。可是,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六大优势产业的发展进度并不理想。新一届政府必须要有所作为,推动产业的多元化,寻找新的经济成长点。 香港现在面对的矛盾是,经济成果不能惠及市民。以往相信“滴漏效应”,做大经济的饼,劳工基层能够受惠,但近年的经济发展,劳工基层却未能分享成果。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施政理念,“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在实际操作上已经变成自由放任的经济,当我们希望政府有所作为的时候,就被理解为希望政府亲自投资,这种思维很僵化。 从最新数字上看,香港2011年的GDP比2008年增长超过9%,但同期实质工资指数只增加了约2%,如果不是因为制定了最低工资,更可能出现负增长。可见我们的经济成果未能惠及市民。另外,中大亚太研究所2011年所做的民调指出,过半数的市民认为现时的生活素质比回归前还差,可见施政理念会影响市民观感,执政者对此应该有所警惕。 我们工联会的研究结论是,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一同考虑。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亦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顾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可见,政府必须首先从施政理念和方针上做出改变。所以工联会一直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以就业为优先考虑。梁振英前两天到工联会,也提到优质就业和优质生活的问题,要因应地区的特色发展区域经济、桥头经济,这也是我们工联会所强调的。 过去政府在劳工政策、福利政策方面表现逊色,在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上均未做好。在首次分配方面,要让劳工从经济发展中分享成果,订立最低工资之后,还需要标准工时作为配套。在再分配方面,要透过社会、福利政策保障基层生活,提供安全网,制定社会政策时要考虑社会流动的因素。发展经济与民生并不是对立的,不是零和游戏,很多研究都表示,改善民生,有助于营造和谐社会,对营商、投资有利。 梁振英的施政理念十分清晰,回应了香港社会的需求。我建议新政府上任之后,立即着手处理与民生相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应尽快着手制定长远的社会政策。一方面尽早凝聚社会共识,加快落实速度;另一方面让市民对未来重拾希望和信心,有助团结社会和缔造和谐。 陈坤耀:吴秋北提出产业多元化的问题,其中障碍和困难是什么,是资源所限、优势所限,还是政府政策所限?我们还要思考,为什么香港经济成长得这么快,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70年代,香港通过就业降低了坚尼系数,为什么现在经济成长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收入差距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深究。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