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金融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

http://www.CRNTT.com   2012-01-12 09:31:57  


 
  人们常常容易忘记一条十分浅显的道理:资本永远是逐利的。一家企业决定生产和销售哪种商品,并不是因为这家企业的老板有意识地认识到这种商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多么大的益处,甚至也不是因为他认为这种商品拥有广阔的社会需求,而是因为他认为这么做能赚取最多的利润。同样,一家银行决定贷款给哪家企业,也不是因为某个银行家自觉地认识到这家企业能够生产出最好的商品、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是因为他判断这么做不是风险最小,就是利润(利息)最大。 

  当前的中国金融业,的确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亦即不能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问题。近年来从楼市到“蒜你狠”、“豆你玩”等市场的疯狂炒作,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以所谓“温州危机”为代表)形成鲜明反差,而去年以来备受舆论关注的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热潮,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结构性问题——这些应该说效率很高的中小民企难以从国家的银行里获得信贷资金,因而被迫进入非正规金融市场寻求资金。 

  既然这些中小民企明明是有竞争力的,为什么金融机构却不愿意配置资金给它们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从中国行政垄断的金融体系本身去寻找了。 

  说得不客气一点,中国金融制度设计的初衷,并不是实现社会资本的最有效配置,而是以行政力量扭曲市场机制配置,使社会资本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向国有经济。十多年前有人曾精辟地指出过,“在改革的年代,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目的恰就是为了维护计划经济的残余势力。” 

  而这种扭曲,最集中地体现在银行体系的国有垄断、利率的非市场化以及股票发行市场的审批等诸多有意识的制度设计上。仅以后者为例,假如IPO市场的审批制度取消,所有符合上市门槛的企业均可自由上市,那么还会有多少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用天价圈到股民那么多的钱?这种制度设计就其初衷而言显然是成功的,其结果是:粗略地说,目前中国的GDP和就业当中有2/3以上是由民营和外资企业贡献的,国有企业仅贡献了不足1/3,但全社会金融资源的流向却正好相反,其中的2/3以上流向了国有企业。

  这才是中国金融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根源,既然制度设计和行政力量使得社会资本难以流向那些创造了主要社会财富和就业的民营中小企业,那么,这些社会资本也就只能自我循环和以钱炒钱了。过去十多年来,吴敬琏先生一直在大声疾呼的那句话——“中国股市比赌场都不如”,就是这种制度性障碍的真实写照。现在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想要真正有效地推动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最需要做的是改变视金融为国有经济输血脱困工具的错误观念,还原其社会资源配置平台的定位。而在这场宏大的改革中,当下最迫切需要做的有几件事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