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让庞大金融资产真正焕发内生活力

http://www.CRNTT.com   2012-01-11 08:38:45  


  中评社北京1月11日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落下帷幕,包括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改革已箭在弦上。

  上海证券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文章称,中国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30多年来进展神速,金融资产规模一直在超常扩大,如今外储规模、央行资产规模以及储蓄规模均已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球三大央行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加起来已超过8万亿美元,其中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约2.85万亿美元,欧洲央行约为3.5万亿美元,日本央行约为1.8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央行总资产高达28.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3万亿美元),分别是美、欧、日央行资产的1.66倍、1.35倍和2.6倍。数据显示,从 2006年到2010年的4年间,中国央行资产扩张了2.4倍,2010年资产总额占同年GDP的67%。此外,中国也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突破80万亿人民币。

  但是,中国要成为金融强国,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文章指出,如何让金融焕发出内生活力,如何让金融在中国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如何让如此庞大的金融资产真正发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眼下摆在决策者面前最重要的战略性命题。

  归根结底,金融最基础的作用,是与实体经济相匹配,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创造一个刺激内需的长效机制,推动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都必须依靠本国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和创新,都需要放到总体金融战略层面来加以考虑。因此,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前提,就是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避免金融发展偏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实现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资金筹集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转变。

  为了尽早实现这样的转变,中国金融业必须整体布局,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转型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当前,中国经济不是缺少流动性,而是过度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利率信号装置失灵导致的资源错配。对于许多中小企业以及微观主体而言,总是难以享有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就是偏好于资本密集型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国现有以国有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决定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发达,而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固定资产甚至存货作抵押,以及足够的现金流以确保还本付息,才能从银行借到钱。普通制造业在中国已产能过剩,因此企业必须出口,进而使得贸易顺差加大,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预期,升值预期又进一步导致国际游资的流入,流动性加剧。而科技企业既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创业初期也没有多少现金流;服务业有现金流,但缺少固定资产,因而他们都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因此,怎样让“水”流向不同金融层次,流向经济金融的末梢循环,必须依赖更多的微观和结构层面的改革。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