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让庞大金融资产真正焕发内生活力 | |
http://www.CRNTT.com 2012-01-11 08:38:45 |
文章认为,只有金融转型与实体经济相匹配,金融业才会获得更大的活力和经济效率。金融如何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这其中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资本化”战略是当前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国当前应该建立起有别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应更加有利于创新和创业,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适应这类创新型产业的金融体系理应作为国家的战略投资体系,通过运用政府财政投入、企业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创业风险投资、银行信贷投入、资本市场融资和科技基金等手段,全方位地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此外,针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还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中小型银行体系。环顾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通过设立专业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如法国的中小企业设备贷款银行,加拿大的联邦企业发展银行,韩国的中小企业银行等等,都是政府设立的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我们也需要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型银行体系。这样的中小型银行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与当地中小企业有着更多直接接触,尤其是小型地方银行与一些中小企业本身就有着产权关系,内部有着更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金融转型与实体经济相匹配,还需积极推行对外金融领域的改革。当前中国的储备资产规模已占全球储备资产的三成以上。截至2011年二季度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975万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0.3%,是全球排名第二的日本外储的三倍,接近德国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3.5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对外金融资产也已高达46152亿美元,其中对外金融负债26301亿美元,对外金融净资产19851亿美元。然而若从收益率结构上看,中国对外负债的回报率,要远高于对外资产的收益率。以中国持有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计算,中国储备资产的收益约为3%至5%(目前还不到2%),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收益则平均在20%左右。按此估算,3万多亿美元的储备资产年收益约1013亿美元,1.53万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年收益为3060亿美元,相差近3倍,这凸显出中国“负债高成本、资产低收益”的严重失衡局面。 文章强调,未来如何管理好如此规模庞大的对外金融资产,是必须重新审视的大问题。大规模投资于发达国家国债的储备资产流向,看来需要有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考虑将债权转换为对包括美国在内世界各经济体的股权投资和权益投资,以便真正把外储资产用于中国实体经济在海外的拓展,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提高储备资产二次创造财富的能力,真正让储备资产发挥全球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