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张亚中:唤起共同记忆 寻找共同认同
--《百年中国》纪录片的呈现

http://www.CRNTT.com   2011-08-28 00:42:46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的星星之火,终于引爆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悲壮也最波澜壮阔的一次抵抗外侮战争。当时体质仍孱弱的中国,只能拼尽一切所有,浴血奋战。卢沟桥把中华民族彻底地连结在一起了,国共两党在民族救亡上找到了交集。至于当时原本是炎黄子孙的台湾民众,也被迫卷入了大和民族与中华民族的生死决战,有的选择回到中国这个“祖国”,有的被迫动员为日本这个“主国”而战。

  很遗憾的,在民族携手团结之时,国共两党仍有不同的立场与盘算。抗战一结束,他们再次阋墙,争的到底是主义、路线,还是权力?人民已经分不清了。从抗战到内战结束,整个中国那时既有团结,又有私心,既有醒悟,又有迷惘。

  大合之后就是大分。团结抗战胜利的喜悦没有多久,不出五年,国共双方就隔着台湾海峡兵戎相向。两岸内战自此夹杂了明确的国际因素与利益。在意识形态、主义、路线的号召下,原本有着共同命运的中华民族,自此分隔两边,在叫骂声中,各走各的道路。

  1949年以后的两岸,双方各视对方为匪,一是共匪,一是蒋匪。在那个匪来匪去的年代,只有炮弹飞来飞去,人民之间的往来阻绝。亲情成为禁忌、通商视为通敌。不过,当时政治的对峙没有影响到对于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一边是反共不反中,一边是反蒋不反台。吵归吵,闹归闹,大家还是炎黄子孙的一分子。

  血缘毕竟不是河水,它不会枯竭,它有记忆,更有生命。一群老兵在台北的“总统”府前高举布条“我想回家”,撼动了冰冷的政治。兄弟再相残,也应有终时。蒋经国在垂暮之年,想到民族的脐带不应断裂,决定开放探亲。洪流有了出路,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创了今日的两岸交流。台湾的小企业家们随之走进了大陆,为大陆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注入活水。

  近五十年的反共教育不是一夜可以改变,近半个世纪的反国民党宣传也不是一日可以消弭,站在一旁的美国也决不会自舍利益袖手旁观。北京仍然不愿放下手上的武器,让台湾因为恐惧而不敢独立。台北也担心如果接受一国两制,不就是等于失去了自己,认为只有继续靠着美国老大哥,才能对抗北京这位兄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