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通胀形成的五大深层机理

http://www.CRNTT.com   2011-08-19 08:29:28  


  中评社北京8月19日讯/2011年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8%,工业品出厂价也上涨了7.5%,创下36个月以来的新高。更为重要的是,宏观调控往往一紧缩资金就紧张,最严重的是导致小企业生存困难,就业问题凸显,居民收入增长受到影响,消费更加不足,投资与消费更加失衡;而宏观调控一宽松则经济就过热,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又再次发生和攀高。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形成恶性循环和两难境地。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文章表示,中国通货膨胀的特殊发生机理是什么,究竟应当怎样治理,才能使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经济学教科书上的通货膨胀定义很简单,就是在一定的货币流转速度下,流动的货币量超过生产、消费、交换和储备等对货币的需要,导致以货币表示的需求量,多于以原价格表示的供给量,在由市场自由调节的状况下,以供给价格的上涨来结清多余的需求量。因而,货币学派认为,治理通货膨胀很简单,收缩货币数量,减少其流动性即可。然而,国民经济运行远比教科书上讲的复杂得多。

  文章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及其特点,与其发展模式有着特别密切的深层次关系。

  第一,投资建设主导的国民经济增长,由于投资结构和时效的性质,或者当期投资需求大于供给,或者不能形成有效供给,或者形成有效供给滞后,使投资投放的货币不能被形成的供给结清,导致通货膨胀。“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1.2%、20.2%、25.5%,显现逐步加速状态。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投资与消费的结构上,国民收入的使用越来越偏重于积累和投资,增长越来越依靠投资拉动,货币主要流入建设领域,投资往往增长过快和过热。当期投资规模过大,超过建材等供给能力,使得钢材、水泥、稀有金属、煤炭等价格上涨,也形成电力价格上行的压力;一部分行政办公大楼、城市广场的建设,并不产生后续的供给以吸引投资所形成的流动性需求;一些公益性建设,如市内交通、绿化、亮化等市政建设,虽然形成公共服务性的供给,但是,它是一种免费的公共产品供给,不吸收因这些建设投放的在私人手中的购买力货币;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投资,虽然它们的形成未来的服务业供给,却是长期性的,不能立即吸收当期过大投资形成的货币流动性。因而,这些方面的投资建设规模长期过大,如果没有相应高速增长的消费,没有已经建成的生产体系提供更多的供给,没有配套的在短期内就可以形成大规模供给的生产体系的建设,投资所形成的货币流动性,就无法被相应的供给所吸收,从而形成投资过热引致的物价上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