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张亚中:不应逃避“和平协定”

http://www.CRNTT.com   2009-10-24 00:41:47  


 
  我们可以理解马英九在推动两岸政治性对话时必须考虑美国立场的看法,但是台湾也必须明瞭到,做一个扈从者必然失去自己的主动权,特别是当华府与北京需要利益妥协时,台湾有可能会被出卖或牺牲。台湾为了做一个忠诚的扈从者,就必须不断地向美国购买武器,牺牲国内基础建设或社会福利所需要的资金。

  做一个扈从者与当事者,其思考的内在矛盾在于,一方面在面对北京时强调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但是在面对华府时却是一个十足没有自“主权”力的依附者,无论是向美国的军购或与大陆的军事互信机制协商,均必须等到美国开绿灯才能放行。

  “国际社会接受”的说法,等于清楚地告诉北京,没有美国的同意,两岸政治性的对话不可能展开;也同样地告诉了美国,可以安心了,没有美国的同意,台北方面不会接受北京的喊话。马英九选择做一个忠实的扈从者。

  五、以“全民共识”做为“开启政治对话”的闪躲思维与困境

  不管是希望担任“全民总统”或是为了未来“选票极大化”,马英九没有把“和平协定”当成是一个他拿到七百多万选票后必须履行的承诺,他也没有愈早达成两岸和平协定、愈有利于两岸关系正常化发展的认识。马英九只在陈述困难在哪里,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意愿与方案。在两岸和平协定与军事互信机制这些问题上,马英九没有选择自己承担,而是把问题丢给一般普罗大众,“全民共识”看似答案,其实是“不表态、不承担”的另一个说法。

  民主政治本为政党政治,在决策的过程中,菁英有其角色与责任。菁英与一般民众的不同在于菁英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交给议会或人民公投做出接受与否的决定。

  国际社会迄今为止,大概还找不出哪一个国家先透过全民公投得到共识后再交给政府代表拿出去与他方代表协商。台湾自1996年第一次大选起即陷入了有关统独与族群认同的民主内战,至今仍然没有全民共识。因此,如果用“全民共识”做为两岸政治协商的条件,等于是告诉对方不必谈了。在谈判事务上,双方自然各有其立场与观点,不思如何让双方取得最大交集,而以自己人民没有交集作为理由,其实正凸显了台湾整个社会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执政党与领导人应该化解与努力的地方。如今本末倒置,可能只有三个解释:一是说的是事实,可是国民党也说明了目前没有解决的能力,因为没有准备好,不能谈;二是说的是藉口,告诉北京不要再提和平协定的事了;三是选举语言,谈的不是和平协定,而只是在陈述国民党是多么贴近人民,一切以人民的意愿为依归。

  六、面对“和平协定”不应逃也不应避

  两岸和平协定可以看成是国共内战的结束,也可以视为未来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在冷战期间,两岸不可能处理这个问题。冷战后初期,两岸还陌生与不信任到根本没有想到处理和平协定。李登辉与陈水扁主掌大政的时代,两岸没有环境讨论这个问题。严格来说,2008年是国民党第一次赢得大选,有机会也有责任为两岸关系开太平,但是一年多来,已经出现了太多次的条件说,让两岸和平的机会之窗可能又要错过。

  两岸和平协定的目的不管是结束敌对状态或是展望未来,有两个问题是必然要处理的。一是“一个中国”的定义与内涵,即两岸如何看待他们与中国的关系,清楚地说,有没有台独选项的可能;二是两岸的政治定位,即北京如何面对“中华民国”的问题。这两个核心问题搞清楚并得到共识,两岸关系就可以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大步前行、和平发展。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是创造和平的机会;一个称职的政治家是掌握和平的机会,一个平凡的政治家是不放过和平的机会。错失这三种选择,就与“政治家”的称号挥手再见了。与其自陷在“国内达成共识”和“国际社会接受”的条件说,不如认真地研究并与北京就两岸政治定位进行对话,为两岸和平发展找寻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方案。

  两岸和平协定是台湾迟早要面对的问题,目前民进党的态度是“逃”,不愿意和平协定有任何达成的可能,因此对于和平协定不断地妖魔化;国民党的立场是“避”,就怕沾上了会影响到未来的选举,因此不断设定各种条件。这两种负面与消极的态度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让台湾逐渐丧失未来政治协商的筹码,岂可不慎?

(作者为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