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永久性货币互换机制网络亟待建立

http://www.CRNTT.com   2014-10-01 09:24:40  


  中评社北京10月1日讯/当前,随着全球资本流动波动性增强,美联储加息进程加快启动,以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进,货币互换网络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证券报发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文章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各国陷入美元流动性短缺之中,许多国家对美元的流动性需求逐步加大,因此加大了双边货币互换力度,以相互提供流动性支援以渡过危机。2011年11月30日,美联储曾与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搭建“临时美元流动互换机制”,以此来为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维护了美元资产的信心。2013年10月31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再次启动美元互换机制,但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全球六家主要央行把现有的临时双边流动性互换协议,转换成长期货币互换协议。在得到进一步通知之前,上述互换协议将持续有效。长期协议将充当稳定流动性的角色。美联储公告显示,这些互换协议在六国央行间建立起了“双边货币互换网络”,一旦签订双边互换协议的两家央行认为当前市场状况可以保证互换发生,那么有流动性需求的央行就可以按照协议规定,获得来自其他五家央行的五种货币流动性。

  根据该协议,美联储在事实上成为欧、日、英、加、瑞央行的最后贷款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正是美联储通过临时货币互换机制,为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提供了接近6000亿美元的国际流动性,才避免美元短缺加剧全球危机。

  文章称,随着美联储在未来中期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正面临新一轮美元回流。2013年,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已经凸显了美元国际流动性的稀缺。而美联储等6家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构建美元最后贷款人的垄断机制,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互换机制长期化,很可能意味着美国正在重新构建一个应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崛起的新货币联盟。一个以美联储为中心、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参与的排他性超级国际储备货币供求网络已经形成。这个网络事实上已将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给机制内在地连为一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货币互换不仅涉及互换国之间的货币流动,而且涉及彼此间货币的汇率安排,进一步则涉及互换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度协调。

  一直以来,全球货币体系之下资金循环依赖于两个途径:一是贸易赤字国向贸易盈余国进行贸易货款的支付,带来经常账户的资金流动;二是贸易盈余国将积累的外汇资产重新投资于贸易赤字国的金融资产上,带来金融账户的资本流动。两者形成一个完整的货币经济循环,这意味着全球贸易失衡越严重,衍生出的流动性就越多。

  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这一大循环开始逆转:发达经济体紧缩消费,增加投资;新兴经济体贸易盈余下降。全球经济不平衡现象较2008年金融危机前整体有所改善,全球贸易不平衡产生的流动性明显降低。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已经出现实质性调整,未来还将启动加息进程,以及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与波动性不断增强,各国之间签订双边货币互换的目的,逐渐由提供外汇市场干预货币演变为提供短期流动性。

  鉴于美元在决定全球流动性方面的核心作用,一旦掌握全球货币“总阀门”的美联储开始逐渐减少每月证券购买计划后,全球货币基数将由停滞转为下降,这是导致国际资本回流的重要推动力,势必导致中国“资金池”水位下降。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