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俄罗斯整合“后苏联地区”之困

http://www.CRNTT.com   2014-08-12 10:46:08  


 
  俄罗斯在独联体框架内打造“俄罗斯套娃”,原本是个尴尬的巧合。独联体内部分歧、对俄离心倾向以及欧盟东扩等内外因素,加之俄罗斯自身实力所限,导致其无法把独联体整合成欧盟那样高水平的一体化组织。俄罗斯只能退而求其次,根据独联体国家的具体情况,组建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功能性的区域组织。2012年底宣布再度角逐总统大位的一次电视讲话中,普京称“建立‘共同经济空间’,是苏联解体以来前苏联地区最为重大的事件”。2014年5月俄、白、哈三国签约组建“欧亚经济联盟”,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实质意义的成果。某种程度上说,经济融合也是目前俄罗斯整合独联体过程中几乎唯一还算得上成功的政策行为。

  整合独联体对俄罗斯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战略意图也存在极大的想象空间。在卡内基莫斯科中心学者迪米特里·特列宁看来,俄罗斯整合独联体主要是基于经济考虑。他认为,俄罗斯打造由其主导的欧亚联盟,并不是像某些西方人猜测的那样要重建苏联,而是想通过这个联盟为俄罗斯经济上带来好处,其次,也是为了在与欧盟和中国“议价”时有更好的筹码。不过,莫斯科国立高等经济研究院学者蒂莫费·博达切夫认为,欧亚融合战略没能给俄罗斯带来任何重大经济利益,未来也不能保证这些利益得到落实。“但是对莫斯科来说,欧亚经济融合首先是一项政治工程。这意味着理解俄罗斯的欧亚政策必须超越欧亚融合本身,它能使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声张大国地位,确保地区安全,为强化在后苏联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创造新的机会。”

  脆弱的“融合”

  乌克兰危机暴露了俄罗斯整合独联体战略脆弱性的一面。从外部环境来看,俄罗斯的融合战略与欧盟东扩战略狭路相逢,而乌克兰是双方争夺的焦点。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是亚努科维奇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而这纸协定背后是两个“不兼容”的“工程”,即欧盟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2004年,欧盟提出“欧洲睦邻政策”,倡导“与邻近国家分享欧盟的利益,帮助这些地区提升稳定、巩固安全、发展经济”;与之相比,欧盟2009年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则更具针对性,对象涵盖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等独联体国家。这两个战略无疑都会减小东欧及某些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依赖。

  欧盟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不兼容,从技术层面说主要原因在于关税。俄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要求成员国保持与外部贸易对象相同的关税,但欧盟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下的“深度综合自贸协定”,却要求签约国与欧盟保持“优惠税率”。理论上,欧盟与俄罗斯可以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方式,逐渐弥合税率差异,从而实现两大经济融合方式的对接。但现实情况却是,欧盟与俄罗斯把“技术问题”变成了“战略问题”,给这些国家开出了“非此即彼”的选项。但在与欧盟的较量中,俄罗斯明显处于下风。对独联体国家来说,俄罗斯权力中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素,在地区融合上也没有欧盟那样的“变革型力量”。在欧盟向独联体国家输出规则、制度、标准、价值观时,俄罗斯能输出的基本还是油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