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国大学生基督信仰调查

http://www.CRNTT.com   2014-05-07 11:53:31  


 
调查中的最新发现是什么?

  简单说,校园内外的传教活动都有明显的增强,但大学生信教人数却没有明显的增长。

  人大的学生工作部曾在2008年做过一个关于大学生思想情况的调研,从这份材料看,我们得承认近年大学的政治思想教育并不是很强,或者说它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学生对很多东西是有独立判断的,甚至对某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会有一些抵触。从总体上看,这些年的思想教育不是强了,而是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不是被限制了,而是更大了;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进入校园的机会比以前多了,而不是少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都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基督教信仰群体会有很大增长。但是从调研数据看,似乎并非如此。如果说传教活动更密集了,传教渠道更多了,而且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又并不太好,大学生信仰者的比例却没有明显增长,那么我们就应该特别考虑中国当代大学生到底是怎么看待基督教信仰,他们又是如何理解和选择的。

大学生有能力自己判断

  对于基督传教活动在校园的加强,是否引起了某种担忧?

  我个人认为,如果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对不同于自己的东西不需要简单地予以限制,限制的效果也不会太好,尤其对大学生这个“求真”的群体。可以设想,如果大学没有今天这样充分的思想空间,如果学者和学生不能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不同的学术和学说不能在大学交流、交融和交锋,我相信校园里的传教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更大。

  事实上,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各大宗教都有那么快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说,那是对于“文化大革命”极端封闭和思想控制的一种反弹,那么快的发展不是常态,增长到一定程度,它自然会有一个饱和,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无限增长。

  另外,我觉得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越大,自己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我并不是说大学生选择宗教有什么好或者不好,我只是认为他们实际上是在有选择地接触完全不同的东西:他们既读西方的经典,也读中国的传统,既有机会了解基督教信仰,也有机会了解其他的信仰或者文化。在这之间,其实是他们自己在不断地过滤和选择。这么多年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这对下一代人的精神健康是绝对必要。

  “大学”之为谓,就是“海纳百川”,所以University也可以解作Unity with diversity,因此大学生才不会因为传教活动的增多就都去选择同样的信仰。对大学生尤其不能强制性地引导或者限制他们的选择,否则适得其反。

  我看到很多材料,有相当多学生对于基督教在学校的传教活动是极其反感的,从问卷中也会看到一些学生在选择答案之外,会写一些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这个调研本身就过于倾向基督教了,甚至怀疑人大的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是不是也跟教会差不多,是不是要诱导他们回答这种问题?所以我倒是觉得现在的这些小孩子,完全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东西,也有能力自己选择、自己判断,自己做出评价。这没有什么不好。

  从调研的整体结果看,除了信教人数没有增加趋势,还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比较严格的思想控制,更加宽松的文化心态显然具有优势。中国的大学完全可以有这个底气,这很重要。

  另外在2002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有很多学生不选择基督教信仰,也并没有表现出那么大的反感,而这次有一些学生的抵触、排斥却相当明显,甚至过于激烈。这可能与新一代年轻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某种失望有关。大学生对基督教的很多兴趣来源于他们对西方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关注。从这两次的调研都可看到,大多数学生对基督教的最初了解和认识不是通过教会,而是通过相关的学术、文化、甚至艺术等等。与上一代人相比,也许可以说这一代大学生对西方的“想象性寄托”更少了,也有更多的渠道了解西方社会的不同层面,因此“想象性寄托”可能会被更多的理性评价所取代,这也很正常。

  当然某些过于激烈的批评发展到极端,会带来另外一些问题的。但是我觉得他们无非就是大学生,应该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判断逐步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些是从过去的调研中没有看到的。这种调研首先是要了解尽可能真实的情况,进而才能追究其所以然。其中调研数据当然是前提,但是孤立的数据未必能真正说明问题,支撑这些数据的还有一些不可忽略的参照系。因此我觉得学生留在问卷上的附言、他们提出某些批评的具体背景、当今大学的思想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