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梁漱溟之子:回忆父亲在邹平的日子

http://www.CRNTT.com   2014-02-25 14:11:45  


梁培恕说自己喜欢发表意见,所以负责写父亲的传记。
 
  B:那时候研究院不是搞“政教合一”么?训练部的人读完书下去,至少是当老师,或者是小干部,研究院对他们之后做什么工作,有没有影响的权力?

  K:大体是有的,因为邹平是实验县,而且是因为有了研究院才设的实验县。学生读完下去,一般都是当教员,研究院改变农村的面貌不想用行政命令,而是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有些人也做行政工作,学校的校长一般也是村长。

  这些工作原来都没有经验,所以行不行、合适不合适,都不能肯定,要试试看。所以邹平的实验——抗日战争爆发后当然不办了——搞了六七年,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讨论的人很多。有人说还是成功的吧,取得了一定经验,农村的状况也好一点,成绩还是有的。应该说,不好说成败。为什么呢?这种实验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见效的,要做好,恐怕得十几二
  B:那你父亲自己是怎么看的?他和你们交流过吗?

  K:我父亲是这么看的,他说:“我这么做,第一也是找地方做个实验,不是现成的推广;还一个,我是想借这个开风气,让社会注意农村,试的人越多越好,靠我就能把情况改变吗?不可能。我的方案是不是好,也不一定。大家都去做,对国家好。”实际情况我觉得可能就是他说的这样。

  B:研究院和县里原先的行政机构是什么关系?

  K:取代了,不需要了。刚去的头两年,研究院实际上还没有展开工作,主要处理很多旧的东西。刚到邹平的时候,枪杆子大概有几百人,有民团,有警察,有专门收税的警察,这些人要发饷的,一个县里养那么多人不合理。虽然枪杆子不少,匪患还是很多,很多是通匪的。你一去,就让他们立刻解散不行,可能要闹事的,那么就逐步消解。研究院说是办了 7 年,头两年都是这种工作。最后县里剩下二三十名警察,同时加强各村民兵训练,到县里短期军训三五个月,然后回到村子里负责治安。军训也是研究院找人来培训的,培训期间,吃住都是公家的。另外,还要加强户口工作,县里设户籍室,村里专人每天打电话报告,村里死人没,出生几个,流动多少,这一弄,土匪就很难藏身。后来邹平倒是没什么盗匪,都到邻县去了。我们没听说有丢东西的,这些也算是一点小进步。

  B:邹平县的实验能办起来,是和韩复榘谈下来的,当时情况也比较复杂,你父亲谈起过对韩复榘的看法吗?

  K:我父亲可以说对任何人,一般都不做根本的否定。不说这人一钱不值、一无是处,他总觉得人再不好,总有好的一面。韩复榘是这样,为什么到山东去办研究院?因为原来在河南辉县办村治学院,并不是我父亲负责,他是教务主任,那时候韩复榘是河南省省主席。后来中原大战,村治学院只办了 10 个月,办不下去了。也是军阀内战的关系,蒋介石又把韩复榘拉到山东当省主席。河南村治学院就算完了,学院的副院长梁仲华带着学生代表到济南见韩复榘,报告情况。本来没想做什么,但韩复榘说,河南不能办了,可以到山东来。梁仲华就去找原来在那里工作过的人,包括我父亲,商量要不要办一个类似的机构,大家商议几次以后决定在邹平办,院长是梁仲华,我父亲是研究部主任。1934 年梁仲华走了,才由我父亲接手。韩复榘要在山东办,动机我说不太清楚,但他觉得对他没有妨碍,至少农村人民生活改善了,文化程度提高了,有了第一个卫生院推广新法接生,他没有损失,反而帮他处理了很多问题。韩是个有文化的人,过去说相声的人讲他笑话,说他土匪变军阀,最早说的不是他,是张宗昌,后来因为批评我父亲,这故事就安在了他头上,说我父亲跟他干,也是一塌糊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