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梁漱溟之子:回忆父亲在邹平的日子

http://www.CRNTT.com   2014-02-25 14:11:45  


退休后,梁培宽一直在从事父亲著述的整理、编撰工作。
 
B=《外滩画报》 K=梁培宽 S=梁培恕

  B:当时你们和父亲一起住在研究院吗?

  K:不是,从我去,到我离开,研究院没有盖一间家属宿舍。宿舍是有的,给单身的学生和老师,是旧的盐店改建的。另外一个是庙改建的,研究生上课和住都在里面。有家眷的就租老乡的房子,到处都是,有些是砖墙草顶,有些是土墙草顶,好一点的是教会的房子改建的。主要经费不够,虽然省政府觉得研究院在这里做实验,原来每个县要上缴的份额,我们可以少交,所以比别的县宽裕一些,但钱也不多。一直到我走,全城没电没水,灯就是油灯,最好的一条路是东关到西关的路,都是土路。

  S:我们租了一个院子,有一间是瓦房,其他是草房。我们 1950 年曾回去邹平,去看那个房子,竟然窗户还是原来的窗户,我们两个都同时看到那个窗户,是蓝色的漆,那颜色是很少的。现在全都没了,都拆了盖新楼了。

  B:你们从北京到乡下,会觉得苦吗?

  K:没有,小孩反而觉得有新鲜感,无所谓的。我们经常去县里馒头店买馒头,很多同学就吃高粱米窝头,黑乎乎的,我常常和他们换着吃。

  S:我离开邹平的时候 9 岁,对研究院可以说没什么印象,但也知道那里生活不一样。同学都是农民的孩子,我中午是回家吃饭的,有些孩子家比较远,是用一块布包一个窝头,有一块咸菜,就是午饭。我有一个要好的同学,我喜欢他的窝头,他就留给我吃。那时候麦子熟了,学校放麦假,我的同学帮家里收割,我就变成玩了,还是能感到和他们不一样。

  B:研究院在县里设了金库,具体是怎么运作的?

  K:不是金库,但相当于是。当时农村没有银行,因为业务有限。只有一些很小规模的私人钱庄。农民需要钱的时候,就向钱庄借,就是高利贷。那时候也没有人管,钱庄自己还印钞票,不是印一元一元的,是一角、五分的小票子,在县城里流通。管是没有用的,用一个东西代替它,它就没有了。所以就成立了金融流通处,一方面是解决农民的借贷问题,不放高利贷了,合理利息还是收;另外农民如果自己组织合作社,以合作社名义借款,利息就更低。县里的经费、行政开支也存在流通处,也可以拿它作为周转资金用起来,相当于小银行。

  设了流通处以后,就告诉他们钱庄不要开了,而且这里利息低,没有人去钱庄借钱,自然就关门,不是用行政命令让他关门的。

  B:训练部招收山东本省的学生,然后让他们回乡里工作,他们之后工作做得如何?研究院的人会跟进吗?

  K:会。他们回去之后,县里的教员有时候要巡视,到一个地方看看他们工作情况,有什么困难。分配的时候就是老师送去的。

  B:你父亲会经常送学生下乡或者去乡里跟进工作吗?

  K:后来不多了。为什么呢?他常常要跑到外头。两件事,一个是很多人要听他介绍经验,另外他要邀请人来邹平做工作。那时候在邹平,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没有一百也有五六十个,算很多了。这要做工作呀,说服他们来。比如医疗,那时候山东有个齐鲁医学院,他就找医务人员来邹县实习。经济方面,以前南开大学有个很有名的经济研究所,也把它们请来做调查。农业上,金陵大学农学院是有名的,也去邀请。诸如此类的,要自己去跑,花他不少时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