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促战略转型亟待确立经济增长新框架 | |
http://www.CRNTT.com 2013-04-18 08:32:16 |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在逐步告别人口红利、“入世”红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红利之后,未来十年的增长动力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此,从政界、企业界到学术界,各方已达成了共识。而环视当今世界经济规模排在世界前六位的经济体,中国无疑是其中经济制度最不完善和整体技术水平最为薄弱的国家,国民福利水平亦是最低的,且还存在福利分配的严重不公,这就为经济持续增长埋下了不利的种子。对此,各方的认识显然还不足。另一方面,在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国际经济秩序主导权以及重要产业控制力和财富符号争夺的今天,简单的GDP总量排名,并不能准确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譬如英国,去年的GDP为2.5万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30%,若以规模来衡量,早已降为二流经济国家;但仅凭借全球第二金融大国这一项,英国就值得中国追赶好多年,更不用说英国人的社会福利安排远远胜于中国了。 还要强调的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资源和技术的今天,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是绝不能满足于经济规模的简单扩大的,而应从稀缺性和垄断性的角度正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与资源供给约束。事实上,中国长期以来并不那么优化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显性风险正陆续体现出来。很难想像,假如适应经济转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迟迟不能到来,则劳动生产率大约只有美国的十二分之一、单位GDP能耗却是美国三倍的中国,要维持年均8%哪怕是7%的增长率所付出的代价会有多大?假如中国不能克服资源供应瓶颈,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则一旦在资源获取方面遇到难以克服的国际阻力时,经济发展又将如何得以持续? 如今,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趋缓已是不争事实,在经济增长动力的不确定性日渐显现的情况下,唯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性技术进步上,着眼于提高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并实现这种福利效应的全面有效覆盖,则可持续增长才有可能获得有源之水。 文章表示,比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经历,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应是一种内生性的选择,并且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与技术的进步。凝聚隐含性知识的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所以,对中国来说,既要通过深层次改革使得民间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营商禀赋随着政府政策空间的解放而大大释放出来,进而成为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更要进一步加大对技术的投入,提高技术进步的产业化转换能力;密切跟踪全球技术变迁与分工发展趋势,全面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并在参与全球分工过程中以原始创新技术求得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技术源动力。至于在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中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并实现这种福利效应的全面有效覆盖,则是各级各地政府目前的头等大事。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