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高雄之夜

http://www.CRNTT.com   2012-06-28 13:58:45  


 
  我在屋里盘桓,老爷子竟突然对我感起了兴趣,拉着我来到中堂侧后方的一座碑画前,向我讲述孔庙最繁盛时的建筑体系。老爷子说,这是乾隆四十二年、这座孔庙建制最为鼎盛时的平面图。东西共分为四院,最左的第一院是文昌祠,现在已经被拆掉了;第二院则是大成门、大成殿一线,即是孔庙的主体;第三院则是当年的台湾府学,即官办的最高学府,如今我们所在的明伦堂,便是它第一进的主殿,也是它当年的讲堂;第四院则是“朱子祠”及其后面的魁星阁。他如此一说,我便恍然大悟。我之前见过的所有孔庙,大多都留存时间非常久远,如曲阜最原始的孔庙,而台湾这座孔庙由于建造时间很晚,且地处偏远,因此建制非常紧凑、功能也相对丰富,将府学就直接盖在了孔庙的边上,并且还增加了专门纪念“朱熹”的朱子祠。如此一来,正门朝东也就非常好理解了,因为府学是常年开门的,学生老师也就自然中这边进来。而正中的棂星门则是只有重大典礼和祭祀的时候才开门。我当场便将自己的这些领悟说了出来,老爷子喜不自禁,伸出大拇指对我说,哎呦,小伙子,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也是行家嘛。

  于是乎,老爷子便来了劲头,拉着我又说了好一会儿的话。他说,他很喜欢这个地方,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坐一坐。而这座孔庙,本来的建制的确是非常健全的,但无奈日本人来了之后,太平洋战争打得他们实在是缺少建材,便拆掉了这里好多不重要的房间和外墙,去盖他们的军事设施。比如这画中最左边的第一院,已经完全拆掉了;右边的三四院,也被拆掉了大半,只剩下两栋主要的建筑……

  老爷子跟我聊完天,便兀自打着伞离开,我则继续往院子后面走。如今,当年最右边的两院已经合二为一了。第四院前面的朱子祠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后面的魁星楼;而明伦堂后面的教师宿舍也被拆掉了。因此如今整个后院只剩下一座魁星楼,身为整座孔庙里最高的建筑,孤独地矗立于明伦堂的东北方。

  再从“入德之门”返回,此时终于明白,刚才我所说的“西院”,才应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孔庙”。而在它的正前方,还有一棵古树,刚才的老爷爷也曾跟我提到过。几百年的老家伙了,前几年生病,后来被人恶意破坏,去年彻底死掉了,非常可惜。

  古树对面,便是大成门,它是所有文庙正南门的统一称谓。说实在的,这也算是我见过的最朴素的一座大成门了。而它的前方,本应还有一座棂星门,却也毁于战乱,如今早已不知所踪了。

  走进大成门,进入真正的孔庙领地。院内,迎面而来的便直接是大成殿。这个名字属于所有孔庙中的主殿,同时也必须是古代当地儒家文化的核心之地。此外,在大成殿四周的几座侧殿之中,还摆放了不少孔庙里多年遗留下来的老物件,其中有一块古老的“全台首学”匾,因为没有署名,甚至连具体的制作年代都已经不可考了;还有一个太尊,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里面装的便是曲阜孔陵里的一抔黄土,竟也是祭祀孔子时的祭品,这个我之前还真是没听说过。

  大成殿的正后方,是崇圣殿。此殿的典故来源于雍正元年,皇帝诏封孔子的五代祖宗,因此从此以后所有的孔庙之中,大成殿之后都会有这么一座崇圣殿。而其中的具体牌位,也就都是固定的了。

  完成了孔庙的探访,让人心恼的是,雨却还是在淅淅沥沥地下。今天接下来的行程,还有台湾最早的两座由荷兰人建立的城堡—赤坎楼和安平古堡,希望当我结束这两地的探访时,天气能好起来吧,让我能顺利地赶到高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