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高雄之夜

http://www.CRNTT.com   2012-06-28 13:58:45  


 
府城临秋雨

  时代周报2012-04-19 03:03:03 汪振,北京驴友,出版社编辑 2011年单车环岛穷游台湾

  单车环岛的第4天。主要任务是参观台南市内的一些历史古迹,然后赶往50公里外的高雄。整体来说任务量并不大,不过起床之后,一走出招待所,却发现天空乌云密布,偶尔还会落一些零星的雨滴。我不禁有点担心,不知道是否会耽误接下来的行程。

  这一天的雨,忽大忽小,让人摸不清秉性。吃完饭我又等了一会儿,发现雨势渐小,便出发上路了。从招待所所在的小巷中穿出来,走上大马路,这条路叫做“南门路”,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台南老城原先就有的主干道,而马路两边林立的日式老房子,也立刻验证了我的这个猜想。

  估计每一个初次来到台湾的大陆人,都会经历像我这样的一番心理波动吧。怀着一颗探访同胞的热心而来,却发现这里很多地方竟然都透出一股日式风格,心中不免有些失落,甚至委屈。这就像是电影《海角七号》中,当茂伯说出了一口比他的国语要纯正得多的日语时,我们会感到的一片惊讶和恍惚一样。也许,只有此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龙应台在《大江大海1949》中描写的那个年代,台湾的社会现实和精神交错,究竟是多么地真实和深刻。

  沿着南门路一直往北走,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台南孔庙。走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路边竟然还有一座隐秘的公园,其间保存了一座古代城墙的复原遗址,有一种无心插柳却捡到宝的感觉。

  这个复原的城墙,如今只剩下一座瓮城。这座瓮城并不大,从建制上来看,基本符合当年台湾的实际地位。毕竟在当年,这里也只不过是一座普通的边陲海岛的首府城市而已。

  从城墙下来,继续沿着南门路向北走,终于来到孔庙门前。马路东边,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泮宫石坊”,本是立于孔庙门前,后来因为修建南门路,而它又正好位于马路的中央,所以便被向外迁到了如今的位置,与孔庙隔路相望。

  石坊对面,便是孔庙的东门,也是其正门。此时,我对于这座孔庙的特殊建制有所怀疑,特别是东门,按说绝不符合古代建筑“坐北朝南”的体制,因此让我很不适应。

  而当我正进门时,哗啦啦的暴雨,一声招呼都不打,便从天而降。我只好奔进院内的一片树林之中躲雨,跟我一起躲雨的,还有一群来此“秋游”的幼儿园小朋友。因为下雨,他们的游览计划泡了汤,老师们便在等校车来接的这段空当,一边带着他们到树下躲雨,一边让他们打开各自带的食物,互相分享,十分和谐有趣。

  在一旁陪着这帮小朋友玩闹半天,雨却一直没有变小的意思。眼看小朋友们都上车走了,我连这最后的乐趣也没有了,于是只好冒着雨,继续向孔庙的深处走去。

  如今的台南孔庙,大致分为东西两院,东边的这一院无需门票,可以直接进入。它的最外面,是一座“入德之门”,这个名称最初来源于朱熹对于《大学》一文的赞美之词,后来衍生为清朝儒家教育特别推崇的一种说法。

  门坊后,是一座三开间的大堂,叫做明伦堂。其中堂的书法便是《大学》的开篇内容,落款则是“后学赵孟俯书”。这个赵孟俯,便是跟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的元代书法名家;而“后学”,则是指后世之人模仿其字体而书写的意思。

  大堂的两侧,还有两幅巨大的题字。东墙是“忠”和“节”,西墙是“孝”和“义”,很明显,一东一西读起来,就应该是“忠孝节义”四个字。而在“孝义”二字下面,还坐着一位老爷爷,安静地看着屋外的雨,陷入沉思。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