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逸夫小学变脸4S店”暴露了啥? | |
http://www.CRNTT.com 2012-02-21 12:29:24 |
一、教育的“鸡肋”地位并无改变。赵村逸夫小学花费近200万元,在村干部眼里,孩子读书跟这200万相比,扯淡得不轻。读书用处不大,上大学不但无用,还是个赔本的买卖。毕了业就失业,还不如打短工的父辈挣钱多,这道“风景”之下,“再富不能富教育,再穷不能穷干部”就顺理成章。村里如此,县里市里也差不了多少。看看老师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待遇就会知道,留不住人就说明了一切。 二、村干部跟村民不一条心还很普遍。村民自治搞了30年,以乌坎村为代表,原先的村干部并没有成为村民的知心人和当家人,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中国乡村社会情况十分复杂,但是村民自治的确是个好东西。必须承认,30年来这个最基层的民主固然是在渐进,但是不尽人意之处太多太多。无论如何,赵村的村干部也不能算不清是孩子们读书重要还是赚钱重要这笔账。这也绝不是就一个“愚昧无知”就可以交代过去的事情。 三、基层行政触角还相当麻木不仁。赵村逸夫小学修建了两三年,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竟然说不知道。一个鸠占鹊巢的4S店敲敲打打开门亮相,是需要一段时日的;孩子们从新学校又搬到老学校上课,直到村民忍无可忍采取堵门行动,这些当地基层干部眼皮子底下的事情,怎么都会被置若罔闻?说不定,当4S店横空出世时,有人正要举杯庆贺招商引资功成名就呢。 当天《新华每日电讯》刊文说,如今慈善捐助的“逸夫小学”演变成当地村委会的牟利工具,有违法理、情理。当地教育局可能的“利益均沾”,现实的疏于检查、罔顾民意,甚至有意无意地姑息、纵容与不作为,理应受到追责。事实是,没有强力的民众监督,公益捐赠、教育法规的相关规定并不能减少受捐地方或部门借此项目牟利的冲动,“硬规定”容易被“软执行”,或沦为“一纸空文”。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相关制度会不会得到切实执行,相关失职、渎职、乱作为者会不会受到严厉处罚,且来拭目以待。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