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及其中长期后果

http://www.CRNTT.com   2012-01-03 10:19:37  


法国社会科学院高等研究院教授潘鸣啸在燕山大讲堂讲演
  中评社北京1月3日讯/此间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燕山大讲堂,日前请法国社会科学院高等研究院教授潘鸣啸做了题为“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及其中长期后果”的讲演,实录如下:

  潘鸣啸: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及其中长期后果

  我今天跟年轻的朋友们一起谈对你们来说差不多属于“古代历史”的往事——上山下乡运动。我觉得这个运动在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特殊的社会大实验。它到现在对中国还有影响。今天这么多年轻人来这里听我讲这段历史,我真的很高兴。

  这个题目我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做,之所以比较感兴趣,是因为我就属于这一代人。虽然我是法国人,但后来我觉得我跟知青有缘份。中国闹文化大革命时我在法国也闹革命,当时我们有1968年的“五月风暴”,我是参与者。在那个时候属于很积极的左派,但我没有当毛派,因为我对毛泽东个人崇拜有意见,我觉得这个有问题。另一方面我对中国革命很有同情,也很感兴趣,对文化大革命也感兴趣,因为我当时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失望了,它已经不是真正按我们想法的一个革命、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当我们听到"造反有理"时,作为年轻人特别喜欢这个口号,喜欢造反。

  当然我在当时对中国真正情况了解特少。后来我买飞机票去了香港(因为觉得在巴黎无法学好中文,而且在那个时候因为文革问题也不能到北京)。我在香港半工半读,一边教法语,一边学中文。偶然的情况认识了一批知青,他们从广东省偷渡到香港,这在当时很普遍。广东省海边地区偷渡到香港的知青很多,这批人关心国家大事,办了一个刊物《黄河》,他们讲中国的事情,特别是谈农村的经历,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做了一个集体采访,并出了书《20岁在中国农村》(法文版)。从那时开始我对他们的经历开始感兴趣,而在那时我登记的博士生研究题目为“儒家”,本是学哲学的,后来觉得他们的经历非常有意思,就完全放弃研究哲学,开始研究当代史。这样就开始写博士论文,进而采访了很多知青,开始时在香港,1979年以后经常到中国大陆采访一些人。而在当时没有很多报纸、杂志可以谈这个问题,但有一个方法要去了解这个经历,即看他们的文学,当时有一个《知青文学》,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般的文学作品都是谈知青的经历,从这里认识了很多知青作家,也对他们进行了采访。我最关心的是他们的实际经历,而非他们的文学与艺术。当时我跟张辛欣谈话时,她发牢骚"我们把自己的经历很痛苦的改成艺术,可你对我们的艺术不感兴趣,却只想知道我们的实际经历"。这没有办法,因为我是做历史的,主要研究真实的社会问题。

  随后我写了博士论文,后来再去香港成立一个研究所,成立了一个杂志(有法文版、英文版,没有中文版),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把博士论文改成书。90年代末回到巴黎有时间做这个工作,我发现很多新资料,因为在90年代开始有中国学者做这方面的研究以及一些回忆录。我就又下几年功夫出了我的书《失落的一代--中国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开始时没有想到会有中文版,也没有想到很多中国读者感兴趣,完全出乎我意料。

  今天谈的 “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及其中长期后果”是我书里的一个题目。我们现在有一种历史的距离,比如你们上一代可能最年轻的父母太年轻,没有参加上山下乡运动,但可以说到现在这个运动还在影响着中国。而谈这个问题之前要先理解原来这个运动在领导人的脑子里是什么逻辑,为什么有这样的运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