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示威者何以成为“时代风云人物”

http://www.CRNTT.com   2011-12-16 09:53:41  


 
  同样是“占领运动”,当美国的“99%”理直气壮地高呼“监管华尔街”时,邻国加拿大的示威者却在市政当局“你们到底要什么”的询问面前张口结舌,因为加拿大的“华尔街”并未如美国般无序而冒险;同样是经济诉求,希腊那些习惯了高福利的示威者想的是“不要失去所拥有的”,印度的底层贫民想的是“我们总该得到些什么”,而北非的失业青年则想着“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同样是涌动的人潮,激动人心的场面,山呼海啸的群众运动,欧洲人面对外部强加给他们的紧缩,想的是“不要改变现在的生活”,而“阿拉伯之春”的参加者想的却是“现在的生活必须改变”……可以说,2011年度遍布全球的“示威者”,与其说是一组群像,毋宁说是一个个名称相同、面貌各异的个体。

  然而正如评选者和许多评论者所言,这些面貌各异的个体间,也的确有一些微妙的共通之处。

  首先,他们都对现实不满,这个“不满的现实”可能是专制、贪腐、福利减少、失业率增加,也可能时这样那样的社会不公平、不平等现象;其次,他们的主体都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年轻意味着敢想敢干,不怕付出代价,知识意味着耳聪目明,可以举一反三,将遥远异乡的示威复制到本土(哪怕仅仅是形似而非神似);第三,他们都善于使用“新生事物”——不仅仅是人所共知的互联网平台、智能手机平台,也包括“XX之春”、“99%”之类的时尚口号,性质不同、动机和成分各异的“愤怒”、“示威”,在世界各个角落以相似的、似曾相识的“外包装”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本身就是“紧跟时尚”的表现。

  示威者与示威者不同,他们虽然摆着相近的造型,喊着相似的口号,使用者相似的通联工具,但他们所要的却是大相径庭的东西。尽管如此,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做到了一点,即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

  “阿拉伯之春”让整个中东、北非的政治版图继上世纪60-70年代的阿拉伯社会复兴运动后,再度重画了一遍,统治国家几十年的几名专制者下台,选举、投票成了风行一时的新生事物;崇尚“美国梦”和个人主义,视华尔街为成功典范,将“小政府”当作理所当然的美国,出现了席卷全国、意在要求政府干预,呼吁社会平等的“占领”运动;而在欧洲,大规模的示威和罢工不仅让多个国家政府被迫“倒灶”,令削减赤字的紧缩措施受到强烈阻击,也让自二战后一直被认为天经地义的“多元文化”、“门户开放”和善待移民理念受到强烈冲击,英国、德国、法国都有主流政治家喊出“多元文化已死”的口号;在俄罗斯,曾被认为绝不会受到撼动的“梅普体制”,也在10多年后首次遇到真正的挑战。尽管性质大相径庭,但毋庸讳言,2011的示威者在各处都带来了变革,让曾经理所当然的一切,顷刻间充满了变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