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古拉格群岛》的命运变迁:禁书变成教科书

http://www.CRNTT.com   2011-07-14 12:07:35  


 
  他写作,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感伤,而是以承受者和目击者的身份记录无数个体的真相。无须他人委任,他早已承担起使命。正是出于对无数个体的珍视态度,正是为了表达对逝去的个体的缅怀和记忆,他才用140万字的篇幅建构自己的灾难叙事学。或许,单从文学性的角度看,《古拉格群岛》并不是世界文学中最优秀者。它所运用的细致到琐碎的灾难叙事学,曾令不少读者望而生畏,甚至给人以“太政治化”、“太纪实”、“太偏激”之感。显然,索尔仁尼琴是有意采用这种写法的。如此做的他是个体性的呈现者和守护者。这种珍视个体性的情怀乃是索尔仁尼琴精神的核心。 

  如果说《古拉格群岛》的主旨是叙述灾难的话,那么,《癌症楼》则致力于剖析灾难发生的病理学根源。正如评论家们所分析的那样,癌症楼的意象本身就具有象征意味。 

  以整体的名义要求个体无条件服从,任意剥夺个体权利的冲动形成了人类机体之癌。小说中的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在流放地度日,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经爱克斯光照射他病情好转。但是,下一步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体会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的能力”,这代价在他看来“太残酷了”,于是愤而选择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社会的病症和人们灵魂的癌细胞——对于个体性的蔑视、压制、消解。无论是官僚主义,还是个人崇拜情结,实际上都是对无数个体独立品格的蔑视、压制、消解。这种意义上的癌症是反个体综合征。小说中的癌症楼是个体性泯灭之所。 

  个体性的泯灭是悲剧之源。在以任何名义消灭个体性的一刹那,人们就已经在为自己搭建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索尔仁尼琴追查到了这个秘密,勘探到了悲剧之根,开始重构灾难的发生学机制。正是为了重构灾难的发生学机制,索尔仁尼琴开始了漫长的反思。他以活生生的案例启示后来者,让人类永远告别任何可能的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 

  现在,人们开始普遍回应索尔仁尼琴对守护个体性的吁求,这意味着索尔仁尼琴精神的胜利。 

  阅读《古拉格群岛》时常使我想起福柯的《古典时代疯狂史》。 

  为了守护个体的权利和尊严,索尔仁尼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先是被投入监狱8年,后又于1974年被驱逐出境,成为流亡作家。在离开祖国的日子里,他继续解构威胁个体性的权力体系,开始创作长篇巨著《红轮》。令人欣慰的是,索尔仁尼琴代表的力量在20世纪后半叶获得了全球性胜利,他本人则于1994年6月结束长达20年的流放,返回俄罗斯。在他回归祖国之时,俄罗斯也快步回归世界主流价值场域。2007年,时任俄罗斯领导人普京签署俄联邦总统令,宣布索尔仁尼琴获得2007年人文领域杰出成就奖,并在俄独立日6月12日亲自为索尔仁尼琴颁奖。与其说这是索尔仁尼琴与祖国的和解仪式,毋宁说是俄罗斯反省历史和承认错误的标志。经过漫长的痛苦反思,世界主流意识形态终于开始联手拆除任何可能的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 

  在勘探到悲剧的起源后,人们开始普遍回应索尔仁尼琴对守护个体性的吁求,虽然晚了些,但也足以令人欣慰。毕竟,这意味着索尔仁尼琴精神的胜利。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可见或隐秘的黑暗地带。为了防止内在的黑暗外化为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人类需要个体良知的不断自我提醒。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索尔仁尼琴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向索尔仁尼琴精神表达敬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