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袁世凯是抗日英雄还是卖国贼?

http://www.CRNTT.com   2011-07-13 09:43:52  


 
公开信内容——

韩三平等诸编导:

  您编导的《建党伟业》已在全球上映,作为一部历史史实片,其采用简洁的手法展现了上世纪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较为客观地反映那段难忘的经历,也简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背景,收到了好的效果,但该片对袁世凯及袁克定的描述有不当和错误之处,作为袁氏后人我们必须向您指出。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袁世凯作为那段历史最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各种影视剧必会有更多的形象展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发表此公开信,已正视听。

一、袁克定的人物形象严重错误。

  《建党伟业》作为一部史实影片编导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历史人物,袁克定作为袁世凯的长子在那段历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虽然影片中袁克定的戏不多,没有更多情节,但人物形象应该与本人相符。影片中编导错把袁克文当成了袁克定,这样的错误在这样一部史实片中出现是极不应该的,是非常低级的,也反映了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编导要再现历史,就必须尊重历史,即便是很小的细节,这样影片(一部艺术作品)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袁世凯从未签署所谓的“二十一条”。

  影片中编导指称袁世凯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这是极其错误和对历史极不负责任的。“二十一条”是日本为窃取在中国的利益而向中国政府提出的无理要求,作为一国之元首在“弱国无外交”的环境下,袁世凯据理力争,没有出卖中国的主权,他曾对当时的政治顾问英国人莫理循说“绝不同意那些条款,即使日军打到新华门,也不同意。”

  中国当时从帝制迈入共和,这在亚洲众多国家中是第一个建立共和体制,清王朝晚期的腐败、没落,使国力尽衰。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政体,但国力仍然贫弱。“二十一条”就是在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的背景下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不是条约,而是日本向中国提出的21条要求,虽然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进行了关于21条的谈判,但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和答应,也从来没有签署“二十一条”,而只是签署了《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和《中日关于南满即东蒙古问题条约》,这两个条约加一起也只有十一条,而且没有出卖主权的条款。

  袁世凯一生痛恨日本,从出使朝鲜,后到直隶,都是抵制日本侵略的,尤其是“辛亥革命”后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更是警惕日本的亡我之心。日本对华外交没有进展,非常恼火,“一战”爆发,欧美列强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派兵进入山东,使青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亚洲唯一的战场。德国战败,日本占领山东,袁世凯要求日本撤出山东,日本公然拒绝,反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二十一条”第一号就是关于山东,日本要承袭德国在青岛的势力范围,一共四条;第二号是关于东北,南满和东蒙古问题,这是七条;第三号是关于汉冶萍公司,汉冶萍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日本提出要中日共管,第三号是两条;第四号是一条,就是日本要求中国政府沿海的港口海湾一律不能对他国开放;第五号是七条,包括要求中国政府聘请日本人做政治、经济顾问,中日两国合作经产,中日两国的军事武器采取一个口径,允许日本在南方修建铁路等等;这五号中的各条加一起就是“二十一条”。关于山东问题,袁世凯批示:“青岛声明交换,一切办法,应按德人,青岛要归还我们的,其他的还按德国的办法,才能给你享受德国的待遇。”关于对中国主权威胁最大的第五号问题,袁世凯批:“此条内容有干涉内政,侵占主权之处,实难同意。”日本人要求“二十一条”速谈速决,但袁世凯采取各种办法拖延并向外界透漏日本要求。他组织高层班子讨论,梁启超、蔡锷这些人都参加了。在整个“二十一条”谈判过程中,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政府绞尽了脑汁,动用了各种手段,用尽了智慧,共历时3个月,25次,迫使日本两次提出修正案,在日本提出“最后通牒”并以支持革命党、准备发动战争相威胁的情况下忍辱答应了日本的修正案,只签署了关于山东和南满的两个条约,即《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条约》和《中日关于南满即东蒙古问题条约》,两个条约均没有丧失中国主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