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春节“申遗”是贴错地儿的年画

http://www.CRNTT.com   2010-02-12 09:48:24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日前建议将春节申遗,以抢救这个传统节日不断流失的“年味”。
  中评社北京2月12日讯/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日前建议将春节申遗,以抢救这个传统节日不断流失的“年味”,引起不少质疑。上海《东方早报》今天登载胡安东的文章“春节申遗是贴错地儿的年画”认为,与其说春节申遗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乌托邦,还不如说它是一张贴错地儿的年画。因为任何表象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民生的“物质共享”做基础,那么多美的理想大厦都是安徒生的童话。内容如下: 
  
  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捍卫者,作家冯骥才先生日前建议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以抢救这个传统节日不断流失的“年味”。与往常一样,冯先生又把13亿同胞看不看春晚、放不放鞭炮,当作了国家与民族具不具备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衡量标准。

  对于冯先生将春晚等“年文化”定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否妥帖,当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和解释。但对于赶着鸭子般过春节的大多数亲历者而言,赵本山的小品,不一定就能让那些挤了几宿臭汗才买到火车票的“春运症候者”笑出声来。毕竟在享受完20分钟的嘻嘻哈哈后,又得想着为订返程票而发愁了。假如冯先生能在“10万摩托把乡还”的无奈和酸楚中体验一回,那么就有可能不太会被春运人潮的这种被折腾而“所洋溢”。

  其实,不是我们不愿意忆起孩提时的吊缝猴、接青龙、点孩儿灯;不是我们不愿意围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捏油灯、剪春幡、舂冬米;不是我们不愿意与家乡的发小们一起沤柏枝、跑竹马、逛庙会;不是我们不愿意与乡里乡亲同搡桨、同弄舟,同点除夕守岁灯。而是我们去年的钱包究竟能支撑这些“文化情结”几多?我们的快乐究竟能装满这些“年文化”多少?毕竟于大多数“恐归族”而言, 一怕家人问收入,二怕埋单钱夹薄,三怕无法尽孝道,四怕往来人情多,五怕无票超假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