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俞晓群:历史在“糟粕”处断裂

http://www.CRNTT.com   2009-05-20 12:03:57  


国学大家季羡林。
  中评社北京5月20日讯/广东南方网昨天登载知名出版人俞晓群的文章”历史在‘糟粕’处断裂”,全文如下:

  10年前,也就是1999年1月12日,季羡林先生在《精华与糟粕》一文中说,最近他胡思乱想的老毛病又发作起来,狂悖起来。原因是那个“最近几十年”流行的口号,名曰“批判继承”,也就是要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分清精华与糟粕,继承前者,批判后者。他经过苦苦思索后发现,这话说得不对呀。其一,在许多情况下,精华与糟粕是分不清的;其二,在更多情况下,两者是可以转变的。比如近百年来,从“打倒孔家店”始,儒学时而糟粕,时而精华,不知转变了多少回?再如“文革”中天经地义的“斗争哲学”,不是早就成为今日的糟粕了么?说到这里,季先生叹道,却原来这貌似“先验”的命题,竟然近乎套话;不动脑筋,更会成为废话。 

  读此文,我一直感叹季先生目光敏锐,言辞厉害。不过总是觉得,在“批判继承”的问题上,他所说的观点与人家追寻的目的,本不是一件事情。比如说“精华与糟粕分不清楚”,怎么会分不清呢?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政治家们运用“二分法”,将中国文化不知“批判继承”了多少回。借用一个时髦的词汇,他们的手中握着一个共同的利剑,那就是“政治正确”。有了它,什么事情都能够搞清楚,何况文化呢?至于“精华与糟粕的转变问题”,那就更不是一些“实用主义群体”需要关心的事情了。所以我们不能轻下“套话”的结论,更不能轻言“废话”一类的狠话,因为在许多时候,他们是在“救国家于水火”的呀,不是在做纸上的游戏。 

  读此文,我也斗胆地“胡思乱想”了一会儿。发现一个历史现象,那就是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为了得到某种利益,一次次“去其糟粕”,结果却造成了历史文化的一次次断裂。比如,当年秦始皇焚书,李斯说,为了避免儒生们“道古以害今”,有两类书必须烧掉,一是秦国史记之外的史书一律烧掉;二是私藏的《诗》、《书》与百家语等一律烧掉。那保留什么呢?“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是典型的历史二分法,疯狂地“去其糟粕”,留下的“精华”却少得可怜。它可不是套话或废话,秦始皇批示“可”,武士们就真的烧杀起来。那一场空前的文化浩劫,在历史的书卷上,留下大块的空白。它们不正是那些被焚毁的“糟粕”的痕迹么? 

  就这样,“糟粕”去除了,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因为他们杀错了对象,因为最终推翻秦朝的人,都是些尚武之士,“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不过,李斯的献策却名垂青史。数千年来,无论人们怎样骂秦始皇、李斯灭绝文化,明里暗里崇拜“焚书坑儒”的,还是大有人在。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