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防政治风险爆发 两岸应构建防火墙

http://www.CRNTT.com   2020-09-20 00:03:07  


 
  另一方面,两岸既有互动机制“脆弱而片面”,阻却政治风险的能力下降。从经验角度看,两岸既有互动机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两岸透过两会框架形成的事务性商谈机制,两岸政党对话机制,两岸民间交往机制。④这些机制不仅促进了两岸交流、交往的深入,也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两岸间的政治对抗。遗憾的是,在台湾地区“政党轮替常态化”的冲击下,两岸互动机制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致使其回应、消解两岸政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低。首先,缺乏高位阶规范约束的两岸既有互动机制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无法以制度的稳定性免疫政党轮替对两岸关系的冲击。其次,两岸既有互动机制具有偏向事务性议题的片面性,政党轮替使两岸政治性互动与事务性互动不平衡态势持续加深,对政治性议题的回避使其本身面临功能缺位的问题,难以以制度的方式防范、阻却政治风险的爆发。

  在政党轮替导致两岸政治对抗周期性爆发、两岸互动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两岸关系可以说随时面临着“擦枪走火”的危险。但“脆弱而片面”的两岸既有互动机制却无法有效阻却、抵御政治风险的爆发。因此,我们需要跳出既有互动机制的局限,探讨一套较为完整的、刚性的制度体系,以防控政治轮替所触发的政治风险。

  (二)构建两岸“防火墙”制度的理论逻辑

  两岸“防火墙”制度的构建既源于政治实践中风险防控的现实需要,也源于台湾问题论域中的某些理论诉求。两岸“防火墙”制度的构建,不仅是两岸仍处于“内战中止”状态的逻辑选择,也是坚持“和平统一”优先选项的策略性举措。

  一方面,两岸关系的“内战中止”状态在逻辑上要求“防火墙”制度的构建。从法理上而言,两岸关系的本质是“内战中止”双方的关系,两岸迄今仍处于敌对状态。台湾问题因国民党挑起的反人民“内战行动”而产生,因“内战行动”向“内战状态”的转化而延续。⑤1979年之前,在国共双方均诉诸军事行动等“热战”模式来解决内战问题的背景下,两岸处于典型的“内战行动”之下。1979年之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大陆确定了以“接触-谈判”取代直接军事行动的统一方式,台湾方面也在迈向“政治转型”的过程中放弃了“热战”思维,两岸直接诉诸武力的“内战行动”随之中止。但由于我们并未放弃结束内战、实现两岸复归统一的目标,双方也未达成结束内战的正式协议,两岸仍处于“内战中止”状态之下。因此,两岸关系从法理上而言是“内战中止”状态下双方的关系。在内战双方尚未签署从法理上结束内战的“和平协议”前,内战的发展方向是开放的,既可以持续维持中止状态,也可能因“和平协议”的签订而正式结束,还可能因某种政治情势的发生而重回“热战”状态。在当前台湾地区“政党轮替常态化”与“民意结构偏独化”交织、两岸互动过程“对抗性”基调持续升高的背景下,两岸关系的“内战中止”状态无疑会遭到政治情势的反复冲击,甚至出现崩解,重回“热战”的危险。据此,有必要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出发,构建一套能够从法理上正式结束两岸“内战中止”状态的制度性安排。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