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两岸民意冲突话语特征及弥合机制

http://www.CRNTT.com   2019-07-16 00:10:02  


 
  3、两岸关系的网络舆论健康良性发展。两岸关系的网络舆论就是一个对于两岸政治事务进行评鉴和批判作用的“虚拟公共领域”。两岸民间话语得以传播扩散的公共舆论,从早期的报刊杂志的纸质媒体向电视广播的电子媒体、最后发展到现在的移动通讯网络媒体,在这一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一步步突破了官方对于两岸话语的信息控制和支配,无论是发言者和受众群体都相比以前有了从量到质的转变。可以说,由这样的公共舆论释放出的两岸政治话语已经在台海之间形成了另外一条“生产、组织和控制”的生产线。大陆的线民可以在台湾的PTT论坛展开辩论,而岛内的政治人物也相继出现在大陆的社交网站上对两岸关系发声,体现了诸如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在两岸政治互动中的新趋势和新走向。以上都能说明两岸政治话语已经不再局限于学者专家间的一较短长,民众正在这些新兴媒体上讨论著“‘两制’台湾方案”、“两岸一家亲”、“和平统一”,并在这一过程中对自己重新予以政治社会化。

  4、重构爱国主义的两岸意识形态

  建立两岸之间的新话语,首先就是要确立一种新的两岸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与目前的意识形态要有着根本的不同,从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上讲,对两岸之间的现状它要能够提出批评,具有改变当前台海未统一的诉求;在两岸的未来前景上它要能够勾描出两岸中国人在统一之后的美好蓝图,在实现这一前景的具体战略上它还应该能保证运用一种阵痛最小的方式。根据这一要求,可以将爱国主义作为两岸之间的新意识形态。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正向的民族主义,具有凝聚民族意识、动员国家资源的作用。在两岸之间,提倡用爱国主义来化解两岸冲突,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这是因为从爱国主义出发,必然会对当前的两岸现状提出改变的强烈愿望,而统一之后的国家强盛、民众安乐也契合两岸中国人的生活需求,同时,在爱国主义的渲染下,也可以激发两岸之间放弃固有偏见,正是出于以上考虑,爱国主义才能担负起重新建构两岸新话语的意义核心。

  要使用爱国主义来化解两岸冲突话语,并不是简单地将过往的民族主义动员话语作为两岸词汇,而是需要将爱国主义自身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话语调整。首先,是爱国主义的自身话语需要知识更新。在构成爱国主义的词汇、主题乃至于叙事结构上都要做出相应调整,对“中国”、“中华民国”、“中华民族”、“统一”等词汇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次,在主题上,以往的爱国主义主要是激发悲情意识,刻画中华民族的危机感,强调外国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成的主要因素;但这和平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和大陆的历史记忆不一样的台湾,这样的爱国主义主题并不能取得很大功效,它需要调整为两岸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的爱国主题。再次,在叙事结构上,可以更多地去淡化悲情意识,减弱仇恨情结,更多地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明的灿烂和未来世界的竞争格局来增强两岸中国人反独促统的向心力。最后,在话语符号上,两岸中国人都应该保持宽容,对体现对方的政治符号做相应的灵活处理,树立起最能包容两岸中国人政治情绪的象征符号。

  四、结语

  当前两岸民意冲突所折射出话语张力并不是语言意义的误区所造成的,它实际上涉及到两岸关系的核心即台海事务的诠释权和界定权以何为准、以谁为尊的根本问题。话语对于现实的建构性特征决定了要实现两岸民间交流互动的深入发展,就必须要建立起有益于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新话语。未来的两岸民间话语既不可能成为少数人密谈的旁听者,因为那只会在话语霸权的彼此指责中陷入以前的泥淖;也不会发生在多数人的争吵中,那又只能在滔滔民意纷争中失去了达成任何共识的可能;只有那些真正投身于两岸事务,并且能够产生真实性和有效性的两岸话语,从而影响台海政策的参与者,才能成为这个剧场的演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