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主体意识”权力化过程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17-01-27 00:17:27  


 
  (1)国民党与民进党话语权的争夺。在福柯看来,权力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状结构。作为真理的话语在各种权力关系的作用中取得了合法权,成为“真的”话语。当真理取得支配地位后,它就会建构一种支配关系,这种支配关系不是有形的支配权力,而是普遍存在的话语权力。⑭当某一话语成功的生产出来以后,就会成为一部分政治势力积极操控的对象,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进而拥有话语权力。“台湾主体意识”话语一旦被生产出来,拥有不同政治光谱的国民党和民进党必然极力抢夺其支配权。同时,在相互政治斗争的过程中,双方也彼此习得对方有益的斗争方式,形成话语模式与话语内涵的自发分配状态。如2013年江宜桦在任“行政院长”期间,提出的核四公投案。公投,这一最能体现台湾人主体性的政治行为,是民进党常常操弄的工具,对国民党来说极为敏感,不愿触碰。但此次国民党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用公投对抗民进党的反核运动。在长期的话语争夺中,“台湾主体意识”的话语形成一种不断分配的结果,即双方在保持话语共同性的同时,均从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角度诠释话语,解读话语,操弄话语。

   (2)台湾蓝绿二分的社会结构是话语自动分配的结果。陈水扁在第一任期内的4年,以“去中国化”、“建立台湾主体性”、“爱台湾”激发占多数的闽南族群凝聚在一起,最后并以“为台湾人挡子弹”,使民众送他再次当选。但当他口中的“外来政权-中国人-中共同路人-卖台集团”成为因果链,却也严重刺激另一族群或阵营。⑮话语的自动分配不仅在政党之间展开,而且涉及到每一个政治个体,台湾蓝绿族群的分野,一定意义上是话语差异解读不断内化的体现。话语分配过程涉及到每一个不同个体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意识形态、家庭背景等等。因此,具有相同价值认知和政治倾向的人会自然集聚,使得人以群分。这是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的正常现象,即话语多元化与价值的多元化。话语上升为权威性的真理,具有了权力,也相应地塑造了臣服于这些话语的民众。

  (三)“台湾主体意识”的话语循环与操作

  “台湾主体意识”在台湾已成为一个具有真理意义的话语,但目前的状况是仍是“一个概念、各自解读”,也就是说话语仍然处于所谓循环再造与不断操作的过程中。此时,“真理与生产和维持它的权力体系结成一种循环流通的关系,并和权力的效应以这样的方式相联系:真理产生权力效应,权力效应传送真理。这是一个'真理的罗网'。”⑯“台湾主体意识”这一话语已与权力深度结合,形成彼此相支撑的网络。话语与权力进入深度建构的阶段,彼此影响,进一步形塑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目前,“台湾主体意识”已超越省籍矛盾和蓝绿区隔,但其实然内涵,却依然被双方一再地界定与丰富中。话语在话语再造程序中往复。但无论如何循环和再造,其基本内涵如前所述五个基本部分,已经逐步确定,并成为蓝绿双方的共有文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