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珠三角超级国际大都会 如何构建 | |
http://www.CRNTT.com 2009-02-19 10:39:13 |
事实上,即使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对涉及“一国两制”的粤港澳合作问题采取审慎态度,没有采纳粤港澳三地已广泛使用的“一体化”的概念。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之前的2008年8月,国务院已经通过了一份针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没有照用“一体化”概念,显然是因为大珠三角的问题涉及“一国两制”之下复杂敏感的政治区划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到,粤港澳经济融合的难度比长三角大得多。 然而,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性进程,使得内地与港澳之间经济上的所谓“两制”界线正加速模糊,使得粤港澳的经济融合日益迫切。这也正是国务院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时,将粤港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原因。在粤港澳经济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如果仍然坚持把两种社会制度上的界隔用在两地经济上相互分离、互不干涉,只能是食古不化、昧于事实的井蛙之见。 大珠三角过去的成功,正是在于粤港澳三地互补不足、互相利用对方优势而成。要使“两制”在构建珠三角超级国际大都会的过程中继续成为优势条件而不是障碍框框,关键是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新思维深化认识“一国两制”实践所面对的新局势。对“一国两制”的认识,不能拘泥于过往所理解的“两制界隔”、“两地分离”,以至强化粤港澳之间分界、隔离,阻碍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而应代之以加强“一国”下两种制度的衔接兼容,两地经济的融合互补,加快粤港澳的一体化进程。对“一国两制”的认识能否在这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具体实施上能否有新发展,是粤港澳合作体制能否创新、“一国两制”的实践能否继续往前推进、“两制”的互补优势能否得到进一步发挥、构建珠三角超级国际大都会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没有真正的“衔接概念”和“融合心态”,而将“两制”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分隔屏障,粤港澳合作只会困难多多,障碍重重;构建珠三角超级国际大都会只会事倍功半,不断延误。 实际上,粤港澳加强“一国”下的“两制”衔接和经济融合,整合三地资源,使粤港澳三地在经济发展、产业分工、生产要素流动和人民生活等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注意在社会政治层面相互吸收某些制度性安排的积极因素,把三地合作从经济扩展到社会、政治等更深层次,就可以做到兼容两种不同制度的长处,形成特殊的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大珠三角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中的综合竞争力。这也应该成为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之一。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香港实行“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粤港之间这种相当程度的全面性融合,不仅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经济方面的一体化,而且也是真正达至五十年之后不变、实现港澳与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的重要社会环境和制度性条件。 三、创新制度,打通障碍,尽可能让各种要素 尤其是人员和资金的自由流通,促进深度融合 人流、物流、资金流、科技流、信息流、服务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大都会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世界上所有的超级大都会群中都是如此。然而,由于“两制”的规限,粤港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各种要素的流动,存在一定的制度性障碍。粤港澳只有打通障碍,尽可能让要素自由流通,各行业才能够达到优势互补,促进深度融合。因此,如何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各种要素尤其是人员和资金的自由流通,是构建珠三角超级国际大都会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也是粤港澳三地最为关心的问题。 比较而言,物流的问题较为容易解决,实际的流通情况也越来越畅顺,人流和资金流方面的问题则最为突出。对此,本人特提出两方面的具体建议: 一是根据《规划纲要》有关“支持广东省与港澳地区人员往来便利化”的精神,配合珠三角轨道一小时交通圈的建设,给珠三角居民3年左右长期多次往返香港、澳门的签注,使他们随时都可以来港澳开展商务和消费。只有使广东居民进出港澳像港澳居民出入广东差不多一样的方便,才可能在粤港澳所有居民的心目中,形成一个真正一体化的超级国际大都会。从过去几年开放内地居民来港澳“个人游”的情况来看,大量内地居民来港澳旅游消费,不仅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反而对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以至与内地的交流融合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有关方面对给予珠三角居民长期多次往返香港的签注应该持正面的态度,不必有太多的顾虑。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