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俄原油管道谈判亲历

http://www.CRNTT.com   2011-04-29 13:38:16  


 
  对于这个老牌工业国家的严苛,中国人这些是服气的。比如俄罗斯人有全套机械设备,可以防止因低温无法工作;中国人的野外营房是板房,俄罗斯人都是房车,一辆里面可以住8个人,有卫生间、饭厅。

  为了适应俄罗斯标准,将近100名中国石油管道局的技术骨干前往莫斯科进行了培训,考取了俄罗斯的焊工合格证。

  或许正是因为技术上的优越感,俄方工作人员总有些超常的自负。俄方总包商一名30多岁的副总裁经常来工地巡查,大声训斥中方负责人,“没有一次不发火。”而且要求中方人员只能站,不能坐。

  在各方面强大的压力之下,这场可以被称为中俄原油管道“前传”的施工并没有令人失望。2009年春节刚过,中国人负责的这段管道主体提前完工。2009年8月,管线全面完工。

  你干成了,他就很服气

  2009年,中国石油管道局迎来了中俄管道上最为艰难的一段:黑龙江穿越工程。这项工程是中俄原油管道的咽喉,直接关系俄罗斯石油能否按期入境。

  在如何施工的问题上,中俄双方技术人员进行了激烈争论。俄方要求使用常见的“盾构”方法。因为穿越工程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在俄罗斯的技术规范内只有使用“盾构”。

  中方则坚持使用“定向钻”的方案。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盾构”施工需要24个月,“定向钻”一旦成功仅需10个月。同时,“盾构”计划5300万美元,“定向钻”初步估计2000万美元。按照合同,这笔投资由中俄双方共同负担。

  更为现实的压力是,中俄原油管道输油采用照付不议合同。即从合同规定日开始,如果因中方原因无法输油,仍将按日计费,损失均由中方承担。

  中国石油管道局了解“定向钻”方案的风险,但为了早日打通这个中俄管道上的咽喉,只有如此选择。俄方最后同意了中方方案。

  2009年8月28日,中石油管道局国际公司总工程师李军,穿着凉鞋短袖,来到黑龙江穿越地点参加开工典礼。一到现场,他就明白不可能按原计划回国,工程难度会越来越大。

  果然,在施工前3个月里,进展缓慢。设备不断被碎石卡住。转眼就要进入12月,届时温度达到零下40度,就没法作业了。

  俄方业主于是通过中国外交部,直接给中国政府写了一封信:由于使用中国方案,工程停滞,中方必须负担全部损失。

  李军对《望东方周刊》回忆说,在最为艰难的时候他们做了启动后备方案的准备:隧洞爆破或者大开挖。结果没几天,他先被俄罗斯的边防部门“请”了去。

  由于施工现场是一个跨境区域,建立了一个封闭区。中方进入封闭区的人员要提前一周向俄方报名单。

  有一天,李军和刚从国内支援过来的副总工高祁到冰冻的江面上用望远镜观察俄罗斯一方土质情况,“总想看得清楚些,越走越近,不知不觉就过了黑龙江界河的中线。”俄罗斯的边防军举着冲锋枪跑了过来,不由分说地把他们带到俄方一侧的边检所里。

  “被抓的还有一个人一直和他们打交道,解释说副总工刚从国内过来,还没来得及报名单。”李军说,但他们仍经过外交部门交涉才回到了中方一侧。

  到2010年1月底,通过调整设备参数、采用新技术等办法,工程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俄方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转弯。一个被现场工人戏称为“法西斯”的俄方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开始时总是不满意,这时他也对中国人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还真行。”

  “俄罗斯人还是比较认同强者,你干成了,他就很服气。”李军说,黑龙江穿越项目到后期的合作就顺利多了。

  2010年9月27日,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全线竣工。这段管道以及整个远东原油管道的完成,被俄媒体称为“新俄罗斯人的骄傲”,被认为是显示了整个俄罗斯民族坚韧、顽强的伟大精神和全球独一无二的工程能力。

  中国人在其中少有提及。而他们已经开始为一条新的陆上跨国原油管道做准备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