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思辨 | |
http://www.CRNTT.com 2014-02-18 08:49:08 |
城镇化进程的科学评估及其存在的问题 文章指出,判断中国城镇化进程是否合理,不能片面地仅以发展速度的快慢或发展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而是要看城镇化的健康状况,即要更加重视考察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确保城镇化真正成为促进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以及改善民生的内在动力。回顾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虽然建国以来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并非平坦顺畅,而是在曲折探索中前行,但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欧美发达国家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然而,城镇化进程并不是越快越好,要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新增就业岗位、资源、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可持续的关系,不能依靠透支土地、透支资源、透支环境推进城镇化。倘若一味地将长期累积的城镇化压力在短期内完全释放,则极有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从目前中国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以及土地、能源和水源供应以及环境设施的建设能力看,尚不能承受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繁重负担,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粗放型发展模式问题、城市过度扩张问题、农民工非市民化问题、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城乡新二元结构问题、土地确权制度缺失问题、城市就业供给不足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国外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比较与启示 文章表示,从国外城市化发展的实践看,城市化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各国工业化的起步时间、国内资源状况、国际经济环境、国家制度安排、经济发展模式、科技进步程度等诸多因素不尽相同,造成不同国家及不同经济体的城市化道路及其发展水平差异显着,这些差异特征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城市化的发展规律看,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总体上来说都可以看作工业化的产物,而城市的人口集聚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城市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又进一步强化了人口集聚作用。 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看,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基本同步,而印度、巴西等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严重脱节,表现为“超前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 从城市化的发展模式看,发达经济体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关系由不协调逐步走向协调,城乡差别从先扩大到后缩小以至基本消失,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城市的扩张而忽略农村的发展,造成城乡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显着,并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从城市化的空间布局看,发达经济体的大中小城市基本协调发展,并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形成特定的城市网、城市圈及城市带,而发展中国家多以集中型为主,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 从城市化的实现机制看,发达经济体主要依靠民间力量与市场机制,通过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来实现城市化,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助的城市化道路,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主导,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预力度及干预范围已完全脱离市场主导的轨道,从而极易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 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文章提出,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究竟应选择怎样的路径,是选择走大城市发展模式还是以小城镇发展为主?拥有13多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城镇化道路具有自身特殊性。即便未来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仍然还有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新型城镇化不可能为了发展城市,荒芜农村,而是应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事实上,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要解决城乡之间诸多方面的对接和均等化问题,让生活在乡镇的居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整体素质”的无差别。 从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除了地理位置、要素禀赋及人口规模存在差异之外,发展政策、经济水平及产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因而区域差异化发展特征尤为显着。中国东部地区之所以城镇化发展迅速,主要是基于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湾三大沿海城市群的崛起,并带动了周边沿海城市的发展。基于中国内陆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这样的城市群,因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应在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使之快速壮大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在中西部城市群战略中承上启下的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进而再以城市群为载体,通过推动城市之间的同城化,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相反,东部地区不应脱离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而过分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而要将发展重点放在城镇化内涵建设上,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以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镇化质量。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