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陶冬:货币政策的退出风险 | |
http://www.CRNTT.com 2011-03-13 09:52:56 |
美国是这场量化宽松运动的主力,也是维持QE的死硬派。美联储的政策目标既包括物价,也包括就业,以核心CPI通胀为物价标的。尽管美国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就业机会的创造十分缓慢。尽管能源、食品价格高企,但核心通胀并未失控。在“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思维下,笔者认为伯南克的思路是以进为退,在QE2于6月底结束后,QE3上马的机会颇高(当然,资产购买数量可能少于QE2)。日本仍徘徊在通缩的边缘,日本银行的退出还是遥遥无期。 文章分析,危机至今已有两年半,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开始踩刹车,从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周期上看十分正常,但是此次“退出”却充满着风险。 首先,此次货币扩张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政策一旦分道扬镳后,市场风险非常之高。美国扩张与新兴市场收缩所带来的板块撞击、欧洲退出与美联储QE3所带来的汇率波动,均是风险的源头。 其次,过去两年的货币扩张以量化宽松的形式展开,今后一段时间流动性风险必然大过利率风险。全球资产价格的上涨,建立在泛滥的流动性及超低短期市场利率的基础上,因此政策退出对市场的冲击,大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三,一些国家主权债务情况仍在恶化,国债市场处于高危期。央行退出踩错点,随时可能触发新的全球性震荡。 第四,各国央行各自为政与全球资金的互动,是今天一对突出的矛盾,一国政策出错,全球市场连锁遭殃的风险不可小视。 第五,这次通胀的两大主力是食品与石油,加上地域政治不稳,没有一项是在央行控制范围之内的,加息、减流动性对抑制通胀的短期效果未必理想,但是经济、市场却会因此作出负面反应。 文章最后说,危机时,大家万众一心,政策推出时也可以不计成本,不考虑时机。危机过去后的“退出”,则更需要技巧、智慧,时机与力度的把握对最终结果至关重要。各国央行要各行其是,但是资金却是全球的,市场更是互动的,一国政策的失败所带来的后果,随时可能引出联动效果。这就决定了退出政策失误的隐含风险是前所未有的。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