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胡适“回家”与文化和解

http://www.CRNTT.com   2010-05-17 12:11:52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强加在人们心灵的外在禁锢逐渐放松,人们很自然地寻找能够餍足饥渴心灵的思想、学术、文化产品。学界目光先是转向五六十年代,随后转向国外时髦,最后才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期。九十年代以来,学术、思想、文化界最为重要的现象,恐怕就是“民国学术”重新进入大陆学术场域。

  最早,胡适、钱钟书、陈寅恪、周作人、张中行(601988,股吧)、季羡林、张爱玲等人开始流行,他们都是民国的“孤儿”和“遗腹子”。从他们的文字、思想、学术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既熟悉又有点陌生,因而充满诱惑力的世界。这些文化人物已经成为流行明星。陈寅恪、钱穆先生的著作被成套印刷,广泛售卖。连带着,在海外或港台接续了这个传统的牟宗三、唐君毅的第三期儒学,余英时、林毓生的史学,也成为大陆思想、学术界仰赖的权威。大量不那么有名但同样重要的著述,也登上学者书桌。刘梦溪先生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上海书店更是影印出版了上千种民国学术著作。近几年来,数家出版社甚至把民国学术经典当作通俗读物推出。

  随着这些人物与著作的重新发现与广泛浸灌,当代大陆学界以及具有一定文化意识的普通民众,初步接上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现代思想、学术与文化传统。胡适先生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自不用说,发源于二十世纪上半期的新儒家,在思想、哲学领域已成为主流范式,人们已经普遍承认梁漱溟、熊十力乃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被当作解释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范式,等等。今日中国较为可观的思想、学术,通常扎根于两个源头,要么是西方,要么是民国。相对来说,扎根于后者的思想、学术更为健全,因为这个传统本身已把现代与中国融于一体。

  不过,现代学术的回归,如同胡适的回家一样,依然面临着某些看不见但顽固的阻力。比如,今日学术界已可自如对接民国学术传统,如数自家珍宝,不过,这些杰出的思想、学术文化却无法进入面向学生、普通民众的教育体系中。由此,在当今人文社会研究圈与大众文化圈之间,形成相当严重的隔阂,双方的话语体系甚至也不相同。这种现象是史上罕见的,而结构上的隔阂正是历史性隔阂造成的。

  该是克服思想、学术、文化之历史性隔阂的时候了。当代中国思想、学术当然应当从现代思想、学术中来,在后者的基础上生发,此乃事物之自然。不管基于何种理由,都不能截断时间之流。刻意截断的结果是,人们丧失了关于自身的完整记忆,而无从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具体到思想学术领域,刻意遗忘、遮蔽二十世纪上半期学统的结果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思想、学术被迫从头开始;八十年代后,又从头开始。如此反复,实乃国人智力、创造性的大浪费,且难免种种精神分裂症状的纠缠。

  人人都期待今日中国实现文化复兴,文化复兴的前提是思想、学术具备高度创造性。但是,任何创造都不可能凭空进行,而须有其根基、出发点、范式、传统。那么,当代中国思想、学术创造的出发点在哪儿?今人既无由体认古典,照抄西方又未免无聊,唯一的立足点就是二十世纪上半期形成的现代中国思想学术传统,已融汇中体西学的新学统。为此,学者及学术领导人士,当打破横亘在心头的理念和历史纠结,实现文化和解。胡适应当回家,陈寅恪、钱穆、余英时都应当堂堂正正地回家;反过来,通过体认他们,我们也能找到家。

  (作者系北京学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