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理论”站不住脚

http://www.CRNTT.com   2015-03-06 09:34:01  


 
  第二,有人会说,美国是在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欧、日在3000美元左右进入到服务业主导增长阶段,那中国目前已经超7000美元,已是日欧上世纪70年代水平的翻番,为何不是已经完成工业化了?我们首先应该看到,中国目前的人均7000美元的收入水平,是按现价美元计算的,而二战后的70年间,美国通胀率年均超3%,即美元平均每十年会贬值30%。所以若按不变价计算,中国的人均GDP也就是刚超3000美元。更重要的是,抛开复杂的通胀因素,我们只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因为发达国家在向服务业主导增长时代转换的时候,服务业就业比重都无一例外地超过了物质生产部门比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发生在2011年,当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是35.7%,到2013年也只上升到38.5%。按过去两年的趋势推算,2014年可能也就刚刚超越40%,这样的就业结构,尚不能证明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完成期。

  第三,如果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速增长期正常过渡,则经济指标的变化也应该处在正常状态,正像人从中年向老年过渡一样,如果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人不应该感到明显不适。但是过去四年的经济增速下行,尤其是在去年四季度,却表现出越来越显着的经济“病症”,如企业利润严重下跌、铁路货运量猛烈下跌、PPI显着下降、M1增速显着放缓、发电量跌入历史低谷,以及产能利用率的持续大幅下降等,所有这些指标变动方向,无一可证明中国经济目前是处在正常变化范畴,而是明确表现出生产过剩的特征。

  第四,还有一种解释,叫“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是指由于中国经济处在结构升级期,相对于原有供给结构的消费需求已经消失,但新消费却因产业升级需要一个时期而不能满足,所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增长在这个特定时期都会慢下来。初看起来这个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但也实在不禁一驳。发展经济学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人均收入增长的结果,因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技术复杂程度更高的产品的消费需求。在中国,最鲜明的例证就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家庭耐用消费品从上世纪80年代百元单件级的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向家用电器等千元单件级,乃至新世纪初向住房与汽车等万元以上单件级的过渡。但中国直到目前还有8亿人均收入1000美元的农村人口,他们的消费还停留在千元单件级阶段,而远没有进入到万元、十万元乃至百万元阶段。拿家庭汽车来说,2013年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量为26辆,但即使在广东和浙江这样农村经济发达的省份,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量也没超过10台。实际上,日韩等东亚发达经济体在完成工业化的时候,家庭汽车普及率都已超过50%。拿这个水平衡量,即便是当今的中国城市居民,也不能说已经到了消费水平足以带动产业结构出现新升级的时代。

  显然,所谓“旧力已尽”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当中国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消费仍远离现代化水平之外的时候,认为中国的传统产业已经严重过剩而要“去产能化”,把主要精力放在只为满足少数高收入人口消费所需要的产业升级上面,已经不仅是经济失误,而是决策失误,因为这种产业升级并不代表着中国主体人口的利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