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
中评智库:台湾突出的民粹主义现象 | |
http://www.CRNTT.com 2022-09-18 00:07:24 |
那么“民粹”与“民主”究竟有何不同?“民粹”与“民主”都强调人民的主权观念,然而民主主义认为,人民主权的现实实现机制是代议制,即通过选举产生民意代表,进而组成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大众行使对国家统治的权利。同时,民主主义还强调“法治”和“制衡”,反对“一言堂”,权力系统内存在相互制衡和监督机制。然而民粹主义却不相同,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表现为在“思想上的人民性”特点,极具“平民化”倾向,强调“全体人民”和“全体群众”是其共同的出发点。民粹主义把平民大众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是一种极端的民主理想,企图超越间接民主的现实,主张平民大众的普遍且直接参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政治人物和平民之间建立了领导与被领导的直接的从属关系,两者间缺乏相应的中介。政治人物个人的超凡魅力和普通民众的狂热崇拜维持这样的组织结构,民众常常被政治人物欺骗和操纵。 民粹主义是一种扭曲了或异化了的民主主义。民粹主义强调人民的终极价值,主张民众的诉求和认可是一切政治合法性的根源,他们倡导的直接民主、公民投票、公民复决等也包含了民主主义的合理内核。但是,民粹主义是一种极端化民主主义的表现,它更侧重于民主形式的而非民主内容本身,它追求一种“简单而又直接”的民主,反对代议制和精英治理。在处于民主转型的国家或地区,煽动民众对政治体制进行非理性的、盲目的、“只破而不立”的抗争往往会造成民主转型的失败,甚至使民粹主义与新的威权体制相结合而形成了民粹主义威权体制。民粹主义和民主主义从相同前提出发,最后却走向了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目的地。 三、台湾民主化过程中民粹主义的发展及其表现 台湾民粹主义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民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阶段(1993-2000),即李登辉时代的民粹威权,从李登辉就任“总统”到“政党轮替”;二是民粹主义的壮大阶段(2000-2004),即陈水扁时代的民粹式民主,从民进党上台到2004台湾“大选”;三是民粹主义的式微阶段(2005-2014),民粹主义有式微的迹象。四是民粹主义出现新变化阶段(2014年至今),从“太阳花学运”、“反课纲运动”到2016台湾“大选”和2020台湾“大选”。 (一)李登辉的“民粹威权”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0年的政党轮替是台湾民主转型的初期,这段时期又称为李登辉的“民粹威权”时期。1988年,“政治强人”蒋经国去世,台湾的最高权力出现了真空,各种政治势力展开了权力争夺和政治博弈。虽然李登辉成为了接班人,但是他并没有稳固的权力基础,作为台湾“本省人”,在国民党内部缺乏权力基础,因此他需要把“人民”,即主要是把占总人口80%以上的“本省人”引进民主化的进程,以便绕开国民党和体制的羁绊。在民主化进程当中,李登辉巧用人民对国民党威权统治和现状的不满,以“人民最伟大,民意最权威”、“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等口号取信于台湾民众,并且通过“总统”直选的方式赋予他代表台湾人民的合法性。“民主化与本土化”的捆绑式结合,使台湾的民粹力量日益强大起来。李登辉在体制内利用党政资源完成了中国国民党和政治体制的“台湾化”,巩固了其在党、政、军、特的领导地位;在体制外,最终通过诉诸于“台湾人”的民粹主义获得了民众支持和合法性基础,通过民粹主义加强和扩充自己的权力,建立了一种“民粹威权”。“民粹威权”是民粹主义与威权统治相结合形成的一种体制,它以狭隘的“本土化”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它造成了本土主义迅速膨胀。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