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人”概念之演变

http://www.CRNTT.com   2017-07-30 00:10:40  


 
  战后海外“台独”人士建构“台湾人”概念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但1947年发生的“2·28”事件使许多本省籍菁英被杀,或经受牢狱之灾,台湾人民“朴素的爱国热情”受到了沈重的打击。对白色祖国失去希望的台湾年轻精英们,将希望从白色祖国转向红色祖国。但在1950年代国民党所实行的“白色恐怖”中,又有数以万计的本省籍与外省籍年轻菁英被枪毙及送进监狱。台湾社会沈浸在一片恐怖的沈闷之中,部分遭受打击的“2.28”事件及白色恐怖受害者家属和本省籍菁英开始在海外发起反对国民党的“台湾独立”运动,并建构“台湾人”概念作为其理论依据。

  1950年代廖文毅、王育德、邱永汉等人开始在日本发表“台独”言论,建构“台湾人”是与“中华民族”不同的“台湾民族”的理论。廖文毅提出“台湾民族混合论”,认为“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他们继承印尼、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福建、广东、以及日本人的血统,即融合了原住民、汉、日、拉丁、Tuton诸民族的血统,经过四百年的混血通婚,已产生出不同于中国民族的“台湾民族”。史明于1962年出版了《台湾四百年史》,以社会主义理论解释台湾历史。他认为“台湾人”经过400年外来征服者的统治,“台湾民族”的形成,“乃是透过移民开拓和近代化与资本主义化而促使台湾社会与台湾人(汉族系台湾人和先住民系台湾人)的生成和发展,并在历史上、社会上,向中国社会与中国人进行了否定的、理性的反驳和脱离的过程中,才逐步见到自然发生的”。史明的“台湾人”里包括了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但不包括外省人。由于“台独”的主体是闽南人,他们基于福佬沙文主义,所谓“台湾人”、“台湾话”常不包括客家人与台湾的客家语,而且不愿承认先住民的正统及优先正当地位,自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台湾人”。如许世楷认为所谓的“台湾人”是只包括台湾本省汉人的“台湾人”,而因“什么是台湾人”的考量而引发的“台湾人”主体性研究也只限于台湾汉人。随着廖文毅等主张“台独”人士于1965年左右陆陆续续回台“投降”国民党,“台独”运动在日本逐渐走向式微。

  19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的同时,国民党开放海外留学,一批赴美留学的本省籍人士开始在北美地区进行反对国民党的活动,“台独”的重心也转向了美国。由于国民党采取特务统治方式,对批评国民党政权者都以“台独”加以打击。许多曾批评国民党的留学生被以“台独”之名义吊销护照,不准返台。于是,他们开始研究政治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理论,从学术层面建构“台独”理论,并以Taiwanese的概念表明自己与外省人之间的区别。美国参议院1959年的“康隆报告”中提出的“一中一台”与“台湾地位未定论”成为其建构理论的重要指导思想。“台独”理论论述也不断发展,由血统型的民族主义发展到以认同理论来建构“台湾人”概念。即提出“台湾民族”不像以前是以血统为基础,而改为以认同为基础,提出“凡是认同台湾的人,不管什么时候移往台湾,都是‚台湾人‛”。随着一些外省籍人士加入“台独”组织,“台湾民族”的论述由原来的只包括本省人发展为包含了台湾所有族群的新的“台湾国族”概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