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人”概念之演变

http://www.CRNTT.com   2017-07-30 00:10:40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期间,官方一直没有使用“台湾人”一词。日据初期台湾总督府将台湾岛内居民分为内地人(日本人)、本岛人(台湾居民)、外国人三大类。而将本岛人又分为汉人(或土人)与蕃人两大类。本岛人下分为福建、广东、其他与蕃人(熟蕃、生蕃)。1930年泰雅族人发动“雾社起义”后,日本人大幅修正“理蕃政策”,由原先的军事高压统治转变为怀柔政策。1935年6月4日日本殖民者颁布《台湾总督府训令第三十四号》,将台湾居民分为内地人(内)与本岛人两大类。本岛人下面又分为福建族(福)、广东族(广)、平埔族(平)、高砂族(高)四大类。内地人指日本人。福建族指闽南人,也称福佬人。广东族指客家人(事实上客家人也有来自福建的)。曾被称为土人、支那人、蕃人或蔑称为清国奴等的台湾非日本人居民,从此在法律上就被统称为“本岛人”。台湾汉人称自己为“湾生仔”(在台湾出生的人们),或“福佬人”、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等。

  日据中期台湾岛内及留学日本、大陆的台湾知识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殖民主义的世界潮流及大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影响下,曾出现一波非武装抗日斗争。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们与大陆留日学生共同举办“应声会”,并成立了“新民会”、“东京台湾青年会”等组织。他们通过在东京办杂志、报纸等形式表达台湾民众的诉求,进行争取台湾民众权利的斗争。他们提出“台湾人”概念来表示与日本人的区别。这时的“台湾人”同时包含有地域与种族上的涵义,指的是居住生活在台湾的属中华民族的汉民族成员之意。如林呈禄称:“台湾岛民大部分是从支那的福建、广东移住来的”,是“支那民族里的台湾人”。蒋渭水也强调“台湾人明白地是中华民族即汉民族的事,不论什么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日据时代台湾民众的抗日运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中所争取可以行使参政权的“台湾人”仅指居住在台湾的汉人,并不包括先住民。在这里议会设置的对象为“日本人”、“台湾人”、“熟番人”,不包括此时被称为“生番”的高山族先住民,而且“台湾人”是与当时被称为“熟番人”的“平埔人”并列的概念。

  由于日本在台湾实行的是隔离各族群的分割统治,各族群的台湾居民间并没有机会走向融合。虽然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日本大正民主期间,岛内外的台湾知识分子曾联合起来,进行文化上的非武装抗日运动及体制内要求平等权利的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但最后在日本殖民政府的镇压下失败。在日本殖民统治末期,虽然因为皇民化运动使日语在台湾社会得到推广,但台湾社会总体上还是一个各族群彼此独立、缺乏交流的社会。先住民各族之间不能交流,就是客家人与闽南人之间也不能交流。所以在日据时期台湾各族群之间不能说已经形成共同的连带意识或称作“台湾人”的共同体意识。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表现出的台湾光复初期的情境恰好表现出了这一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