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货币政策背后的宏观经济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15-03-12 10:02:06  


  中评社北京3月12日讯/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李克强总理参加代表团所作的表述,可以判断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政策的逻辑:如果经济运行平稳,政策着实偏稳健的基调;如果经济下行失速,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宏观取向将果断出手,把经济运行拉回到合理区间之内。

  证券时报发表上海金融学院统计系副教授温建宁文章表示,以“两会”前这次降息为例,尝试分析和说明货币政策的取向,来说明央行理念转换的对应逻辑。

  从表面上看,央行降息体现了货币政策连续性的一面,是货币政策适应经济运行态势的表现。央行上次降息是在去年11月21日,两次降息之间仅仅间隔了三个月,恰好是一百天足额的时间,而更前一次利率调整是2012年7月6日,时间间隔长达28个月。然而,这次央行“重启”利率工具,短周期的降息有点超越了微调的范畴,似乎说明央行货币政策的思路发生了变化,也反映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出手干预经济的运行。

  文章认为,在经济压力倒逼下,央行快速应对经济变局,这种货币政策思路转变包含两个要点。

  一是央行宏观管理向回归传统转变。面对多目标多任务的宏观金融管理,央行经过一段时间探索性的实践,发现内务部经济变化周期缩短,频率相对变化越来越频繁,用创设金融政策工具去管理,管理金融的风险和难度都在加大,与其冒险把金融市场作为试验田,用创设工具间接管理市场,不如回归传统宏观管理方式,稳健的利率型数量工具是最直接的调节的手段,不仅能管得住银行冲动的手,也能管得住影子金融膨胀的手。通过对称或不对称灵活降息,促使存贷款利差空间缩小,进而有效地拉低全社会的利率水平。

  不然,利率市场化进展缓慢,市场就难以决定资金资源的配置。就算央行通过创设金融工具,不断地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货币之水也到不了嗷嗷待哺的企业,会凭空消失在银行体系大大小小的理财产品这种“海绵”中。改变银行不思进取、轻松获利的生存现状,就有必要改变银行躺在钱堆上赚钱的盈利模式,通过利率调节逐步缩小存贷利差,能有效地促进利率市场化。

  二是央行货币政策向调节资金方向转变。任何一次货币政策变动,包括降准和降息以及新创设金融政策工具,都包含着央行政策推行的经济背景。通过这些政策取向,要么测试市场反应的灵敏度,观察市场信号的真实影响和范围;要么检验市场对政策的承受力,观察市场的合理边界和底线;要么看政策的市场功效,以便决定政策的强度和频率。

  仔细分析这次央行降息,有货币政策明显的取向。从去年年初以来,全国性地商品房销售陷入低迷期,造成了商品房库存居高不下,去库存活动延续到9月底也不见起色。于是,去年9月30日,央行突然改变策略,放松二套房贷款限制,测试整个市场反应,而其后的市场反应,总体相对平稳未能大举增长。降息走上了货币政策的前面,但降息不仅未能兴盛楼市,却激活了资本市场,促使资金逃离楼市,货币政策目的未能全面达到。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