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降准考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http://www.CRNTT.com   2015-02-10 09:39:00  


  中评社北京2月10日讯/此次央行灵活运用普遍降准加定向降准这一组合,既满足了流动性总量需求,弥补了结构性缺口,又定向支持了经济结构调整,体现了货币当局“兼顾稳增长和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平衡”,以及“灵活、有效、松紧适度”的调控水平。

  金融时报发表记者许志平述评文章表示,从去年4月份以来,央行已经连续三次动用定向降准这一政策工具,且范围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加大,表明了央行努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意图和决心。

  去年4月25日,定向降准的范围仅限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去年6月16日,范围扩大到“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今年2月5日,在“普降”0.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对于这次降准能否实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资金能否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政策意图,近日也有一些专家和企业人士表示担忧,认为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存在流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的风险”。

  文章称,鉴于货币政策的传导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现在就对这次“普降+定向”的政策效果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然而,从央行推出第三次定向降准来看,对去年的两次定向降准效果评估应该是积极正面的。事实上,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近日在接受媒体访谈时,也透露了货币当局对2013年、2014年定向性支农、支小的政策评估结论,即是“卓有成效”的,因而决定延续“结构性做法”。

  不过,专家们的忧虑也不无道理。从以往货币政策传导的实际效果来看,的确存在效率不高、信号失真和“堰塞湖”等现象。比如2013年6月份发生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现象就是一例。一方面是两倍的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显示了流动性总量的充沛供给;另一方面,却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难和融资贵。在这矛盾现象的背后,则是大量资金或者在银行间市场空转,或者流向楼市、股市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这凸显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早在2012年4月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演讲中,曾公开表达过这种无奈。他用“局部农田乾旱缺水,央行却不能挖渠放水并使之流向特定乾旱农田”来比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失效和货币当局的困境。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