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下阶段产业转移的道路选择

http://www.CRNTT.com   2014-01-23 09:03:59  


   
“中国式”产业转移区域选择:低端和高端两条道路

  文章表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传统行业和一些新兴行业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国际上正常产能利用率的衡量标准是80%~85%。但目前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0%~75%,风电和风机产能利用率不到70%,光伏利用率不到60%。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制造等行业出台了《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指导意见》。现阶段,中国要消化过剩产能的关键在于为现有庞大的生产能力找到与之相适应的需求,把相对过剩的产能引导到产业的有序升级和满足新出现的需求上来。“走出去”是消化中国过剩产能的必然选择,海外拓展既可走高端道路又可走低端道路。

  低端道路:通过“边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获得资源、避税和过剩产能的消化。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日本式产业国际转移模式,对消化过剩产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现阶段,我们应该选择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国家或地区,即把发展中国家作为中国“边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通过“边际产业”向外转移,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寻求资源合作;二是消化过剩产能;三是避开贸易壁垒。

  “自然资源寻求型”区位选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战略资源、能源的稳定供给带,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中国通过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合作,能够构建外部战略资源、能源的稳定供给体系。要把丝绸之路从线形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必须要有现代交通和物流的基础保障,才能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产业生态链。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公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随着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连接本地区的能源、交通、电信等网络已初显轮廓。

  “劳动密集型产业”区位选择——将“边际产业”转移到东南亚、非洲、南美、东欧。中国“边际产业”主要涉及机电行业和轻工服装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剩产能对我们是负担,但对周边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是财富。许多国家除了要我们扩大从他们国家进口外,普遍期望我们去投资兴业。”现阶段,我们要以“边际生产成本”为原则,转移那些边际生产成本呈现恶化状态的加工贸易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最佳区位选择应该是在东南亚、非洲、南美、东欧等发展中国家。从距离上看,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比较接近,运输成本较低。非洲、南美、东欧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也面临着发展经济、资金短缺和解决国内就业的困难,而中国“边际产业”相对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技术较好、成本较低,选择上述投资区位既有利于东道国问题的解决,加快其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同时,也能实现中国产业的外部延伸,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双赢。

  “避税型”区位选择——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外贸产业向那些拥有出口免税区的国家转移。中国纺织、服装鞋帽、通信设备、化学工业等产业,对出口的需求依赖度高。这些产品在国内生产,出口到国外,消耗的是国内资源,污染的是国内环境,因此从资源与环境压力的角度考虑,应该将这类企业转移出去。目前,洪都拉斯、摩洛哥、多哥、马达加斯加等国家拥有出口免税区,如果中国将外贸加工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可以实现“双赢”:一方面,帮助这些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另一方面,中国可利用外部资源,“借鸡生蛋”。

  高端道路:通过“优势产业”向欧美发达国家扩散,获得技术、销售网络,并规避“双反”。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美国式产业国际转移模式,对于中国“优势产业”在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具有很强的比较和借鉴意义。在这里,“优势产业”不仅是产业本身,还应该包括“优势企业”。“优势产业”更适合选择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高阶梯的国家或地区。

  中国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一种逆向投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遵循由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顺序。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遵从这一顺序,从一开始就零星地开展了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不断增加。这种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进行的国际化战略型投资和创业活动,被称为充满机遇和风险的另一条路线,但却是中国实现开拓海外市场、规避欧美反倾销诉讼、获取先进技术以及与世界经济接轨等目的的最佳途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