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金融体系的“失衡风险”

http://www.CRNTT.com   2013-04-11 08:54:18  


 
  新规还取消了股债8∶2的投资比例限制,并将投资范围拓宽,试点机构可以自行决定产品类型,而不是仅仅发行债券型基金或者A股ETF。这样的一种“松绑”,也表明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的意愿和决心。

  ■ 利率市场化踌躇

  与鼓励资本账户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比,国内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却显得较为缓慢,在近期的一系列理财以及信托案件之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反而呈现出更加谨慎的趋势。

  在利率管制大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在国内开始快速发展,但监管机构对其基本采取“打压”和“边缘化”态度,对其背后代表的体制性问题和改革呼声采取了“避重就轻”的做法。具体表现为,一旦在影子银行体系中出现“违约”“到期无法兑付”等敏感事件,监管机构倾向于采取“整治”的方式,并竭力划清“正规军”和“游击队”的界限。

  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金融风险,反而导致了金融机构通过新一轮的金融创新,来避开不断“加固”的监管体系,从而导致金融风险进一步传导、隐藏和衍生品化。

  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相比,利率市场化明显面临着较大的阻力——这样的一种厚此薄彼,背后的道理其实不言自明,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这样的增量改革,“利率市场化”这样的存量改革要触动的将是巨大的既得利益,而即使改革启动,也面临着因为利益群体阻挠而失败的可能。面对过百万亿元的中国银行总资产,谁也不敢贸然下手。

  在中国金融界,也存在这样一种声音,即监管机构需要保护商业银行获得可观的利差,这样一种利差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未来出现大规模坏账。一旦坏账出现,如果商业银行累积了可观的利润,还存在缓冲余地;而如果商业银行不赚钱,那么坏账将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界普遍反对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认为再度放宽上限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大战,从而造成过度竞争。

  这样的一种观点看似合理,但需要考虑的是,金融机构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利润的增加是以其他行业的利润降低作为代价的。同时出于盈利的需求,金融机构也可能存在着忽视风险的倾向,从而增加自身的坏账风险。

  与很多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金融行业存在的竞争不是过多,而是过少。也正是因为客观的存贷差的存在,各商业银行才会削尖脑袋抢夺存款,这事实上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竞争。此外,如果中国真正推进利率市场化,最终需要放弃对存贷款利率的行政管制,因此也没有必要过度捍卫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

  ■ 避免失衡的风险

  总体来看,金融改革“两条腿走路”,已经存在明显不平衡,而这样的不平衡,可能带来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具体来看,如果资本账户过快开放,但国内的金融市场化进展较慢,将导致境内外的利差水平进一步扩大。这是因为国内金融竞争不充分,将导致利率水平和存贷利差畸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将进一步转向海外市场寻求相对便宜的外币资金,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企业将出现较为明显的资产负债错配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