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别总怪中国富人不捐钱

http://www.CRNTT.com   2010-09-10 10:14:46  


富人们没有理由不担心今天捧在手中的财富,明日还会不会继续在自己手里
  中评社北京9月10日讯/为号召全世界富豪捐出一半资产用于慈善事业,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号计划今年9月底访问中国并游说富人捐款。而在2010年,中国的亿万富豪总人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当代中国富人对慈善的贡献却与这个排名相去甚远。事实上,中国富豪对慈善的淡漠,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化差异或者为富不仁。

  ※中国富人做慈善是遗失的传统

  无论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中的“财富是馈赠,慈善是责任”的文化心态,还是中国古代“人饥己饥”的劝导,不同程度的慈善文化和传统都存在于每一个人类文明之中。事实上,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富人也有着大量并且成功的慈善实践。

  “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思想古已有之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基于重民保民的民本主义思想较为流行,历代统治者无论是作为仁政的一个表现,或者为了钓取仁义君主的虚誉,大都注意对鳏寡孤独残疾贫病之人予以救助。而佛教传入以后,基于佛教的慈悲观念、善恶报应思想及其延伸福田思想,在南北朝及唐宋时代,先后出现了“六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及福田院等慈善机构。而在《战国•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九章》中曾提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思想事实上得到了穷人富人的认可,而以上诸方面构成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

  明朝官府为打消善款被贪污顾虑,鼓励乡绅自发救济

  早在明朝时期,官府为了打消绅民善款被官吏贪污的顾虑,避免影响绅民开展救灾的积极性,往往都会授意民间社会自行开展救济活动,即由当时素有威望的士绅来董理赈务,不假胥吏之手。比如,明崇祯三年(1630年),江浙等地发生饥荒,在嘉善,民间的慈善救济就由本地的著名绅士陈龙正主持,嘉善共有20个区,他就组织乡民,每区推选一名深孚众望的乡绅主持救荒活动。为了让赈款的使用透明,当时还会刊刻“征信录”(一种记录经费来源和实用情况的会计册),以昭天下。而在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江南水灾,江苏的大吏就明确指示,“举公正绅董,自为经理,不假吏胥之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