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别总怪中国富人不捐钱

http://www.CRNTT.com   2010-09-10 10:14:46  


 
  清朝苏州府曾有慈善义仓179家,求医送葬上学无钱者均可获助

  明清是中国古代慈善制度日趋完备的时期,也是民间慈善真正组织化、制度化的时期。这体现在当时义仓的大量兴起,义仓最初出现于隋代,发端于官府的仓储制度,是官府为应对不时之需设立的常备粮仓,随后演变为地方乡绅的宗族救助机构。在明清时期,面向全社会的义仓慈善制度发展完善。由民间集资建设、由地方绅富管理、救济所有灾民的义仓大量出现,并且成为常备仓储。以义仓最为发达的苏州府为例,从宋至清,苏州府共有义仓179家。救济内容除了灾荒的救济外,也包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无钱求医送葬者,婚丧嫁娶无力承担者,以及失业在家,或者求学缺乏费用者,都可以获得救济。其中代表性就是苏州的丰豫义庄。丰豫义仓是乡绅潘曾沂于道光七年(1827年)在他的家乡苏州,“罄其田二十有五顷”建成的,以备里中荒年平粜及诸善举之用。

  民国“慈善总理”熊希龄捐出全部家产,办孤儿院设施超美国

  进入民国后,富豪做慈善被发扬光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在这个时期的慈善事业曾经达到过一个得到国际上普遍认可的高度。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大富豪熊希龄曾被称为现代中国的“慈善之父”、民国“慈善总理”。其先后主持了顺直救灾、北五省救灾、湖南义赈等一系列大型灾赈活动。尤其以1917年的顺直救灾最为著名,在此次赈灾活动中,熊希龄凭个人威望向全国发出“为天津灾民请赈电”,率先捐款。并凭借个人抵押向外国洋行借款数百万元作为救济专款。顺直救灾结束后,有二百多灾童无人认领。熊希龄决定在香山设立慈幼院。香山慈幼院规模最大时在院儿童达到二千人。慈幼院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不仅收容儿童并且提供优质教育。在熊希龄的努力下,香山慈幼院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堪称一流,甚至超过美国同类机构。1932年,他更将全部家产捐献给救助儿童的慈善事业。

  ※如今中国富人为何不捐钱?

  对比当下慈善事业举步维艰的现状,人们更喜欢将矛头指向富豪们缺乏与其拥有的财富相匹配的社会责任感。的确,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富人的慈善贡献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古代、近现代中国本身相比,当下富人的贡献也相差很远,这究竟是哪出了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