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 
中评论坛:台湾的外部环境与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6-12-26 00:11:29  


 
  所以新政府也逐渐注意到,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之下,有必要针对产业的升级做出调整,也才会有所谓五大创新产业的提出。这样的概念其实与G20杭州峰会“创新增长”的主题很接近,因为只有产业创新才会创造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成长。所以台湾接下来可能更加着力在产业创新及追求经济成长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之下,两岸关系必须要维持稳定,因为没有稳定的外部环境,台湾很难在内部推动产业改革。所以针对第一点提纲,我认为不管从国际战略层面来看,还是从国际经济层面来看,台湾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外在环境,特别是维持两岸关系的稳定。

  蔡政府与马政府政策的异同

  第二点提纲主要是针对蔡政府跟马政府在外交或两岸政策有哪些异同。我同意刚刚赵教授提到的,在外交政策上两个政府都在追求台湾在国际空间中的“有意义参与”,所以可以看到在WHA,蔡政府为了所谓“有意义的参与”,同意使用“中华台北”的名称去参加,因此在这一领域马政府跟蔡政府的交集比较大。至于在两岸政策部分,马政府跟蔡政府确实有所不同,我觉得出现不同不是在于两位领导人的风格或思维有很大不同,而是台湾的政治环境与民意走向在这一次“总统”大选之后出现很大的变化。在2012年“总统”大选时,台湾民众对于两岸经贸合作的期待非常高,但是过去四年下来,一般民众能感受到的经济红利到底有多少,而这些红利有没有外溢到各个产业阶层中去,这部分在过去四年被很严重地质疑,同时反映在今年一月的“总统”大选中。

  所以我觉得蔡政府面临到新的民意,可能不会单单只像马政府那样只重视两岸经贸,而更会注重台湾内部对于社会正义的要求。例如两岸交流的红利到哪里去了?以及在发展两岸经贸的过程中,台湾的自主性有没有流失?另外,在两岸互动过程当中,台湾产业有没有过度依赖大陆市场?这些议题在这次选举中被广泛讨论。因此,我觉得这不是领导人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台湾内部的环境变化。台湾在看待两岸问题时开始出现更多元的不同视角,做为一个民选政府,蔡政府必须要回应新民意对于这部分的关注。所以可以看到蔡政府在论述两岸既有政治基础时提出的四个内涵:九二会谈事实、“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过去二十年的相关交流成果、以及民主原则跟民意基础,其实就是在回应台湾的新民意。这是蔡政府必需要面对的政治现实,同时也是北京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必须要面对的政治现实。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