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姚贝娜之死”为何变成了利益交换

http://www.CRNTT.com   2015-01-19 13:44:20  


 
对话

  张志安:

  缺乏常识 为何让常人激动?

  争议四起时,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张志安是最早明确反对“掀起你的头盖骨”文章观点,并表示要予以宽容的学者之一。

  昨晚,在张志安赶飞机的空当,星期柒新闻周刊记者与其进行了一番对话。

  柒周刊:“掀起你的头盖骨”发文,提及“病房外挤满了记者,他们在等,等她死”,这话引起巨大争议。您怎么看?

  张志安:不要太在意。事实上,“掀起你的头盖骨”后来也发帖做了反思。在不了解媒体伦理的情况下,这名学生自己也没想到一篇文字引起这么大的风波来。

  柒周刊:“马上到现场”是做记者的基本要求,记者等待新闻进展的行为被误解乃至被抨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张志安:等在手术室外,是在现场关注新闻事态发展,不是等待她死亡。一名学生比较冲动又缺乏专业知识的“批评”文章,在微信上遭“标题党”修改转发、疯转后引发误会和误读,平常心看待即可。不必太当回事。

  柒周刊:既然是冲动又缺乏专业知识的“批评”,那为什么还迅速抓住了一些人的心和嘴,让误会和偏激继续发酵呢?

  张志安:不能苛责公众的反应。公众往往是通过常识来判断。看到一篇让人激动的文章,看到冲动的话语,很多人容易受到影响。

  柒周刊:我们注意到,与一些网民冲动的批评相比,一些有新闻背景的网络名人,其话语相对理性、客观得多,你怎么看?

  张志安:这就是媒介话语和公众话语的区别。在传播当中,公众尤其警惕的是媒介话语的失范,比如某些“大V”在传播中的失范。

  柒周刊:有人说,通过“掀起你的头盖骨”相关文章,对现在的新闻系学生的素养有些担忧。

  张志安:有点夸大了,不要因为个案影响全局。全国那么多的新闻专业,每年学新闻的学生有几十万人,怎么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很高的素养?我觉得对他们还是要多点宽容。我们其实不需要太在意。微信这种闭环的传播环境,很容易让话语的传播受到情绪化的影响。

  柒周刊:“@记者梁千里”在微博发言:“掀起你的头盖骨”似乎正在被口诛笔伐,我觉得有点过度了,他只是个学生,说错了也犯不着人身攻击。这个时候,反倒是不少新闻从业人员表现出了宽容精神。

  张志安:对一名学生情绪化的话语给予宽容是应该的。不要对个体话语上纲上线、无限放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