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姚贝娜之死”为何变成了利益交换

http://www.CRNTT.com   2015-01-19 13:44:20  


 
  “姚贝娜光明基金”撇不清利益交换

  “好死不如赖活”是很多中国人的生存信条,“讨口子还嫌馊稀饭”是一部分公益人的心态。前者的极端化表现就是为了生存可以放弃对价值观的思考,后者的极端化表现是只要公益人的行为穿着“公益慈善”的外衣,就占有了天然的优势,继而忽略对人尊严的保护。

  虽然姚医生表示,自己与进入太平间拍摄的记者无关,但在华谊公司和姚贝娜的家人看来,“姚贝娜光明基金”是移植医生姚晓明和某晚报“利益交换”的结果,也许他们不是不接受“姚贝娜光明基金”的存在,而是不接受移植医生姚晓明和某晚报把“姚贝娜光明基金”当作谋利或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所以,华谊公司在声明中把这些行为定义为“各种令人不齿行为”。将“姚贝娜捐赠眼角膜”视为可以彼此作利益交换的商品,这种做法是对善举的歪曲和不合适的社会评价—损害的是姚贝娜作为一个逝者应当得到的尊严和尊重。

  在华谊和姚贝娜家人看来,擅自成立“姚贝娜光明基金”是贬低了姚贝娜捐赠眼角膜行为的道德价值。这个行为,无疑潜在地消费社会公民的善良美德。

  利益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商业交往中的一种工具。今天,我们这个社会面临的很多问题,是因为大家不仅仅把“利益交换”当成一种工具,而是把“利益交换”发展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很多人把 “利益交换”当做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原则,甚至在慈善与公益领域也是如此。

  对于良善的社会而言,利益交换不应该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善良、尊严、平等这些良善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都不应该通过利益交换来获得。究竟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应当主导我们的社会和公民生活,这才是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持续和深入展开讨论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