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拜杂志教”折射出中国科研评价弊病

http://www.CRNTT.com   2013-12-24 12:19:11  


 
  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华人学者孟津说,论文发到什么地方,是研究者的选择,是他们的学术自由。“但刊物是为科学成果的表达提供渠道的,不应该影响科学活动本身”。

  然而,现实中,有些科研工作者却在过分追求三大刊的影响力,将自己研究的影响力寄托于刊物的声誉上,科研界不少人认为这是在舍本逐末。谢克曼也批判道,追逐在哪本刊物上发表论文,成了科学研究的目的,这是科研界的一个重大缺陷。

百万元重奖CNS论文折射中国科研评价弊病

  中国科研界早就对CNS提出批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膜拜”三大刊的现象在国内表现得尤为普遍。正如朱猛进所言:“CNS在中国拥有神一般的地位,现阶段,如果谁能发表一篇CNS论文,学术境遇马上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重奖CNS论文,是国内学术机构的普遍现象。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在科技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对武维华、张大鹏两位教授各奖励100万元,就因为武维华的论文在《细胞》上发表,张大鹏的论文在《自然》上发表。

  这一做法引发强烈争议,2008年年底,中国农大也修改了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对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论文且把中国农大当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的,奖励50万元。

  这样的奖励力度并非个例。浙江工业大学也规定,在《自然》或《科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给予50万元的奖励,其中20万元为奖金,30万元为研究经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则是每篇奖励10万元奖金和100万元科研发展基金。

  这种做法受到谢克曼的批判,他认为这样的激励制度是一种“贿赂”。

  王德华说,在CNS上发论文,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也有数万元的奖金。他认为,重视论文的质量无疑是对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CNS论文,唯CNS论文导向,CNS论文至上,“这样下去会严重影响中国的学术水平、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的发展,对年轻一代学者科学精神和科学追求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让他反感的是,各种学术考核和评估中,CNS论文成了重要指标,极端者甚至成了唯一的标准。如院士评选,有CNS论文就会希望大增;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也有CNS论文的指标。“任何事情走向极端,变成唯一,后果就会不可估量”。

  饶毅则把重奖CNS论文称为“拜杂志教”。他说:“把发论文变成政绩工程,过分崇拜刊物,不看内容,迟早会出现问题。”

  金冬雁也感觉到,今天的中国科学界与过去大不相同,追逐CNS,崇拜CNS,以CNS作为唯一指标评断学者的成就,俨然成为时尚。“讲某人比院士强,是因为有多少CNS论文;讲某院士远远不如某海归大牛,也是数CNS论文和(影响因子)点数。”

  《科学》杂志高级对外联络官皮诺尔说,《科学》杂志曾报道这种现象,主编麦克努特博士认为这样的做法应该停止。“但我个人认为给这些发现提供奖赏没什么不妥,虽然它也可能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激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