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从历史高度 看宏观政策长远效果

http://www.CRNTT.com   2009-08-26 10:01:28  


对待宏观政策的效果必须有时空观
  中评社北京8月26日讯/自从去年底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随着政策效用持续扩大,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上海证券报刊登资深证券研究人士李国旺文章表示,当有人呼吁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转向时,想特别提请关注一下政策创新创造的积极效果,关注一下由政策创新推动的中国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品牌价值的提升。因为,要实现反危机的最后胜利,在货币政策创新时,不光要算政策创新可能出现的呆账增长,还得算一下社会稳定的账,更要算一下民心稳定的账。

  文章称,今年GDP保8%的目标基本能够实现已无悬念。当世界其他经济体因为反危机措施不当或者措施不力,经济增长出现衰退或者缓慢时,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适度增长,不仅为解决自身经济体内部问题创造了条件,还为中国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实力对比中赢得了相对优势。中国能够在危机中进步,就是体制进步、品牌效应的重新评估的过程。而这正是政策创新带来的。

  当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形成一股强势的软实力时,“中国制造”将逐步摆脱“中国加工”的地位,中国设计、中国品牌就可能出现在世界经济运行之中,从而在国际上对剩余价值进行有利于中国的重新分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中国能够利用危机的机会迅速崛起,其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效益,将直接对冲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即可能的呆账增长。只要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负效应的增长速度,政策创新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就是价值创新的过程,也是价值实现的过程。

  文章指出,政策创新还直接推动了科技创新、体制创新,通过强力扶持低碳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有望实现期待已久的产业结构升级。虽然中国正在实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只有2100亿,但“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中至少有 2万亿元投资于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能源经济。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这种大规模投资是历史性的举措,它将使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与世界经济新趋势同步。在对外交涉中,我们坚持根据新兴经济体的情况制定碳排放标准。但在中国经济未来的战略安排上,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国家发展战略与人民生命健康的基本要求。政府强力通过风电、太阳能、核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规划,不仅可以降低污染排放,还可以通过碳交易,获得排放权收益。据估计,到2012 年,中国有望形成 2 万亿美元规模的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 1.9 万亿美元规模的新再生能源市场。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所获得的与经济规模对称的排放权收益,将大大提高中国经济体的总体收益率。

  宏观政策创新更实现了经济改革与社会民生进步的齐头并进,通过惠民政策的具体实施,实现消费的稳定增长,我们有了牢靠的反危机的基础。医疗难是困扰消费增长的一大瓶颈,中央政府投资8500亿于医疗改革相关事业,完善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体制加上基本药品制度的施行,将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的一大忧虑,从而为消费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同时,通过宏观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与社会保障政策的创新,进而为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奠定了民众基础。今年,与积极财政政策对应的社会保障终于有了突破:公民到65岁就可获得一份社会保险,这是很大的进步,另外,农民工养老制度、农村新型养老制度出台,把一直缺漏甚至遗忘的农村居民和农民工覆盖了,这对社会稳定,可以说具有历史意义。但中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五方面的保险制度覆盖面总体仍然十分狭窄。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目前参保人员只占全国就业人员即应保人口的35%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左右,比如韩国是59%,因此,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政策创新空间还很大。

  去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城镇就业登记失业率是4%左右,社科院在全国调查的城镇失业率是9.6%。农民工占产业工人比重至少在40%左右,如果加上农民工的失业数据,中国实际失业情况可能更严峻。因此,如何在保增长促就业的同时,逐步建立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制度,不仅是关系新三农问题,更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核心指标之一。如果一边保增长,促进民工就业,提高民工收入,促进农村消费,一边通过建立覆盖包括民工在内的广泛的社会和医疗保障制度,将会产生社会稳定、消费增长的好形势。

  文章最后说,社会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价值创造的先决条件,“稳定压倒一切”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就是一条政策底线。因此,站在宏观历史高度,为了国家整体利益,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应继续维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