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民进党执政 两岸关系结构性变化

http://www.CRNTT.com   2016-11-15 00:07:29  


 
  从2008年开始至2015年,两岸关系的和平状态在结构上发生了转变,从物质主导转变为制度主导,这种转变打破了原有物质力量对抗的互动规则,以及由此带来的“戒急用忍”政策、仅限金门的小三通、军事对峙等等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系列约束。由此,两岸关系互动进程中产生或激化了相应的发展性因素,这助推了两岸关系大幅向前发展。两岸关系基本实现正常化,各种往来交流频繁,两岸的共有观念转为以洛克文化的竞争者为主,双方之间既有敌对又有合作。敌对部分继续受到物质力量对比的影响,但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九二共识作为两岸政治妥协的产物,是两岸双方共同的身份认同基础。尽管这种“认同”因存在所谓的“各表”而弱化,难以成为两岸和平状态的主导因素,但提供了最低限度的双方互信。在此基础上,合作部分渐成主要,且越来越多受到制度的约束。尽管2008年之前两岸关系已有制度化的微弱发展,但两岸真正有效推动系统性制度的建立始于2008年,制度成为两岸和平状态的主导因素,因此也可将这个阶段称为“和平合作”阶段。

  从上述两岸关系的两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两蒋时期两岸的“和平”之所以能够维系,一是两岸的共同身份认同即国族认同是确定的,互为敌人只是基于争夺中国执政权,属于民族内部矛盾;二是在物质力量的结构上两岸基本上是平衡的;三是国际冷战格局的约束。李登辉与陈水扁时代两岸的身份认同出现危机,但“和平”能至少在最底水准上维持,仍然居于物质力量结构尚未失衡以及国际关系格局中的美强中弱结构。那么到了蔡英文时期,两岸关系三大结构要素同时生变,两岸关系重返霍布斯文化状态,物质力量重新成为两岸关系的主导因素,“和平”还能稳定维持或具确定性吗?结论是否定的。

  建构主义认为霍布斯文化适用的是丛林法则,在物质力量主导的“和平”状态下,双方行为所受到的唯一约束来自于与对方物质力量的对比,这种和平是单向式的,每一方只从自身的角度去定义和比较对方,其和平状态没有合作性,只是单纯物质力量对比之后,基于生存做出“非战”的选择。另一方面,物质力量主导的“和平”状态没有人为制度的保障,随时可能因为双方实力变化而生变,其稳定性完全取决于强势一方的人文观念,因而具高度的不确定性。

  具体到两岸关系上,所有事态都朝不利和平的方向发展。其一是民进党政权的持续“去中国化”运动必然长期强化两岸人民的身份认同背离,从而强化两岸在政治身份上的敌对。其二是两岸的物质力量结构失衡已呈不成比例的长期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助长了大陆民众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对和平的压力趋大,另一方面,物质力量失衡的负面作用在于制造弱势一方的恐惧,由此强化对大陆的敌对与抵制意识。三是在以上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两岸的合作机制将荡然无存。其四是美国与中国大陆的优势对比不断缩小,正接近具备平衡地区秩序的能力,这一趋势必然使大陆对现状的塑造能力和话语权越来越大,美国将来被淡出的可能性逐渐上升。《与台湾关系法》的安全承诺和“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政治承诺,两者的有效性都建立在美国对大陆综合实力具有优势的基础上,但这个基础正不断弱化。

  因此,未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即非战状态只存于大陆的一念之间,即大陆领导人居于民族大义所秉持的“两岸一家亲”情怀。然而,当国家和民族利益因台湾分离、分裂行为而面临重大威胁和损害时,“和平”也必然进入高度的不确定状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