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对美外交的“去冷战化”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13-11-14 11:31:04  


 
   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日韩澳军事同盟,美国将世界上90%以上的先进工业国家紧紧地和它的安全利益绑在一起。军事渗透和控制已经深入全球。换句话来说,美国是中国外交在未来10年打造良好外部环境时甩不掉和绕不开的能量巨大的火焰山。和美国关系处理得好,“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会好得多;反之,则会困难重重,险象丛生。因此,设定未来10年与美国关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中国最终崛起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

   事实上,过去30多年来,中国每次在大改革和大变局时,中美关系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背景。比如当年邓小平复出后,先搞定中美关系,迫使苏联从中国北部边疆撤军和越南放弃称霸印度支那的野心,这一大手笔至少为中国换来了20年和平发展的外部空间;江朱时代,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不入世便不能与全球市场有机接轨的关键时刻,毅然以极大的勇气和代价,排除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干扰,坚定推动和美国的入世谈判,为胡温时代中国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新领导人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更需要“力度空前”大外交,通过搞定美国这个实力雄厚的超级大国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全方位改革的成功。

   然而,此一时的美国,已不是彼一时的美国。华盛顿变得忧心忡忡了,合作精神渐渐被防范心态所取代。更为不利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的日益上升,美国的防范心态正向敌意转化,这个势态是中国国际环境恶化的重要特征。

   种种迹象表明,在美国的首都,相信经济现代化一定会将中国变成西方社会一员的人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挑战。高效率发展经济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对非西方国家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这一点深深地撼动了他们中许多人的“体制自信”。这种意识形态的不安似乎正在加速“冷战”思维的复活,只不过这次主要是针对崛起的中国罢了。如果说当年东西方冷战的“铁幕”是由斯大林和杜鲁门同时落下的话,那么这次只是奥巴马政府的独角戏了。事实上,奥巴马第二任期的美国离彻底落下遏制中国的“铁幕”实际上只有半步之遥。

   美国患上了“中国崛起反应症”

   近年来一连串的事件,不得不让人产生美国正在试图遏制中国的印象。战略上,它高调重返亚洲,推行所谓的“再平衡”;战术上,它鼓励东南亚南海主权声索国与中国顶牛抗衡;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华盛顿继续坚持强硬立场,拒不对平壤让步,使北京左右为难,无法重启其精心打造的“六方会谈”;在航天技术领域,美国处处设障,不仅拒绝了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工程请求国际太空站提供太空通讯网络支持的申请,而且还在加速对中国实行太空科技信息封锁。日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禁止中国籍科学家参加它举办的太空探索学术研讨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更令人想起“冷战”思维的是,奥巴马政府当下重塑世界贸易体制的所作所为。为了遏制中国,美国不惜拆除自己建立起来的战后国际自由贸易秩序。第二任期一开始,奥巴马便极力推动“跨两大洋贸易战略”,这个战略实际上是对现存的、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说白了,就是另起炉灶,再搞一套将中国排斥在外的、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贸易体制,重新规范世界贸易和投资规则。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和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同时发力,来势凶猛,东西夹击,大有迫使中国接受美国世界贸易新规则制定领导权之势。

   我们应如何看待美国的这种无视全球化趋势,无视中美为全球化事实上的最大赢家这一现实的近乎非理性的所作所为?华盛顿也不想一想,一个没有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世界上所有先进工业国家最大贸易伙伴参加的全球贸易体系能行得通吗?把中国排斥在重塑的世界贸易体制之外,意味着逆全球化趋势而动,意味着美国的国债的1/10将失去它的债主,意味着美国3.5亿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将不可避免地至少下降1/10,意味着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美国经济将遭受重重的一击,意味着美国企业失去每年上万亿美元的中国红利,意味着美国人民将失去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